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
[Abstract]:Lifting bars is a term for quarrelling or quarrelling, but in Nanxiaye Village, Laiw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lifting bars has become a cross-examination of intelligence, and become a part of people's daily life. In the long and repeated practice process, lifting bars to a certain extent fixed for some form of village memory, to express the peopl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identity, and finally shaped the whole village character of Nanxiayu. Furthermore,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village, and becomes a representative "symbolic culture" of the village.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this custom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whole village in Nanxiaye Villag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分类号】:K8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西村真志叶;;作为日常概念的体裁——体裁概念的共同理解及其运作[J];民俗研究;2006年02期
4 张应峰;;骂街:乡土社会的另类仪式[J];寻根;2009年03期
5 张士闪;;温情的钝剑:民俗文化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永逸;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赵咏梅;贾建文;;昌黎地秧歌的文化空间浅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洪映红;;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价值——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闫爱萍;;略论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J];沧桑;2009年01期
5 张成福;梁平;;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关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肖青;;少数民族村寨聚落的社区特征浅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李银兵;甘代军;;文化的记忆、复兴与反思——关于花腰傣花街节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高修娟;;从一个妇女主任的遭遇看村落性别规范[J];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01期
10 白如;王越;;徐沟背棍艺术调查报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士闪;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波;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D];上海大学;2008年
5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吕屏;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9 任双霞;大泽山老母信仰的转变[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刘昂;山东省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琪;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民俗变迁的影响[D];温州大学;2010年
2 曹苗苗;咸园村呈会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3 刘娟娟;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农村庭院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4 王跃;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任双霞;泰山王母池的神圣表达[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杨冰;神灵、庙宇与村落生活:对一个鲁中山村民间信仰的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7 夏世龙;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汪志娟;明清安庆府的民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倩;村落民俗文化构建中的面花互赠习俗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王淑英;亲情的重温与表演[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3 赵世瑜;京畿文化:“大北京”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钟敬文;编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绍兴百俗图赞》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5 刘铁梁;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6 钟敬文 ;民俗学:眼睛向下看的学问——在田传江同志与北师大研究生座谈会上的致辞[J];民俗研究;2001年04期
7 岳永逸;红山峪村村民生活的浓描与实录──我读《红山峪村民俗志》[J];民俗研究;2002年01期
8 刘铁梁;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上[J];民俗研究;2004年02期
9 刘铁梁 ,赵丙祥 ,王杰文 ,岳永逸 ,刁统菊 ,王学文;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下[J];民俗研究;2004年03期
10 耿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J];齐鲁艺苑;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端午习俗 生活的经验[J];文化月刊;2011年06期
2 杜贵晨;;数字与习俗[J];学问;1999年03期
3 苏晓红;;回族爱护生物的习俗及其推广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4 王德福;;“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J];寻根;2011年03期
5 张舒;;试论中日年节习俗及其文化异同[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6期
6 佚名;;请客吃饭的奇异风俗[J];政府法制;2011年20期
7 肖楚楚;;客家文化探索——江西南康“耍龙灯”习俗研究[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8 李春碧;;端午节习俗诗话[J];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2011年06期
9 尹明;;壮族铜鼓习俗[J];歌海;2011年04期
10 ;幻世絮语[J];今古传奇(奇幻版上半月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升宝;;清流县元宵“摆五坊、送瘟船”习俗探源[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2 戴雅玲;;驻地文化与风俗对驻军的群体人格、行为及决策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为直;;惠北风俗采摭[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4 蔡丰明;;上海都市中的清明习俗[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5 李永宪;;吐蕃“赫面”习俗的考古学观察[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杜江;张兵锋;;苗医预防保健的方法浅谈[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7 刘世彬;;水族忌雷习俗窥探[A];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8 李海默;;慎防“习俗专制”成为关键缺环[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9 潘渭水;;建瓯县清明习俗考[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10 徐敏;;浅谈晋江旧时婚礼习俗[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辑;各地端午习俗[N];安庆日报;2005年
2 庄稼;年初岁尾话习俗[N];贵州民族报;2005年
3 何琦峰;趣谈端阳节习俗[N];兰州日报;2005年
4 张民;少数民族五月五日习俗[N];西部时报;2005年
5 陈友义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潮汕拜年习俗的流变及其引发的若干思考[N];汕头日报;2009年
6 张哲;莫让习俗变成陋俗[N];陕西日报;2009年
7 张贵;旧时吉林 除夕习俗[N];吉林日报;2010年
8 王海波;华人清明祭祖习俗获认同[N];团结报;2010年
9 曹保明;东北习俗:抽地锅[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杨锦峰;文化,在习俗之中[N];大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士闪;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冰雪;清代丧葬法律与习俗[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白初一;清太祖时期满蒙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杨毅;云南传统集市场所的建筑人类学分析[D];同济大学;2005年
5 陈丽萍;理想、女性、习俗[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邢照华;西方宗教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变迁(1835-1929)[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雄;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D];复旦大学;1995年
9 李洁;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D];云南大学;2001年
10 于建刚;中国京剧习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文迪;作为习俗的诗[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公国;论法与习俗的协同[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玉红;科尔沁婚礼习俗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白洁;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林移刚;中国崇狮习俗初探[D];湘潭大学;2004年
7 曹荣梅;蒙古族施礼风俗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敏;先秦首饰习俗探析[D];郑州大学;2005年
9 乌日吉木斯;蒙古族银器的特点及习俗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许小燕;阿拉善蒙古驼队习俗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10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210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