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近代上海的女学生(1850—1922)

发布时间:2018-10-10 08:05
【摘要】: 近代上海是孕育中国早期女学生的重要摇篮之一。上海之所以能在封建传统势力仍占主导地位的近代中国率先培育出一支颇有水准的女学生队伍,得益于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相对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上海开埠后所遇到的历史契机。开埠后的上海在欧风美雨的席卷下迅速由一个小商镇向商业化大都市转变,沪上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渐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女性早在1850年就得到了入洋人办的教会学校学习的机会,到了19世纪末,随着沪上开明士绅兴办女学风潮的掀起,更有不少私立女校对她们敞开怀抱。然而直到女学之风已刮遍全国之时,清政府才于1907年宣布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给女学生定了“名分”。而这时的上海女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有相当数量的群体了。 沪上女学生从无到有,人数迅速增加,实属不易。更为重要的是,从1850年到1922年,上海女学生及其支持者们在与封建传统势力的持久较量中,在反复的进退中迈过了四道重要的门槛,实现了从地位卑下的闺中小女子到欲同男子平等的女国民的角色转变。女学生先是在西方教会势力和中国进步人士的大力推动下,动摇并逐渐改变了“女子不可教”、“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观念。随着国难的加深,她们更是以“国民之母”的形象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开始了较为广泛地吸收文化知识的真正的学生生涯。而当女学生身体与智识成长到一定程度,其中觉悟较高者已不满足于在男性社会中的雌伏状态,欲变被动为主动,伸张女性的部分权利,成为和男子平起平坐的女国民。到了20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沪上女学生的身心进一步成熟,部分人已能全面深入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上海女学生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与社会紧密相联。一方面,,女学生随着近代上海社会的变迁而诞生、成长并开始由家庭步入社会,参与到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她们自身的行动和精神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社会风气和传统观念的转变,影响着作为整体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女学生与近代上海社会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她们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追寻着自我。
[Abstract]:Modern Shangha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adles for Chinese early female students. The reason why Shanghai was able to cultivate a quite high level female students in modern China, where the feudal traditional force still dominates, benefited from the relatively goo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hat Shanghai encountered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port.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port, Shanghai quickly changed from a small commercial town to a commercial metropolis under the sweep of the European wind and rain,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and people's values in Shanghai changed gradually. In this context, women in Shanghai wer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in the Western-run church schools as early as 1850.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with the upsurge of the enlightened gentry in Shanghai in setting up women's studies, many private women's schools opened their arms to them. However, the Qing government declared the legality of women's education in 1907 until the wind of women's study had blown all over the country. At this time, Shanghai female students have becom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groups. Shanghai female students from scratch, the number of rapidly increasing, is not easy. More importantly, from 1850 to 1922, Shanghai's female students and their supporters crossed four important barriers in their long struggle with feudal traditional forces. The role of a woman from a humble purdah to a woman who wants to be equal to a man. The female students were pushed forward by the western church forces and the progressive personages of China, and gradually changed the feudal concept of "women cannot teach", such as "women without ability is virtue" and so 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ational disaster, they wer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by the image of "mother of the nation" and began to absorb cultural knowledge widely. When the female students grow to a certain degree of body and intelligence, the higher consciousness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female subdued state in the male society, they want to become passive to active, to assert some of the rights of women, and become women nationals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men. By the 1920s, the body and mind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n Shanghai had matured further, and some of them had been 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mselves, grasp themselves and start a new life. Every step taken by female students in Shanghai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change of modern Shanghai society, female students were born, grew up and began to enter the society from family to participate in certain social activ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own actions and spirits also directly or indirect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atmosphere and traditional ideas, and affect the living state of women as a whole. There is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female students and modern Shanghai society, and they pursue themselv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9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奸污幼女的坏分子受到了法纪制裁[J];江苏教育;1958年Z1期

2 王建春;;他们的抉择[J];水利天地;1987年06期

3 朴京姬;对音乐和游戏在中学女学生体育课中的作用和效果的初探[J];四川体育科学;1994年01期

4 郑仁霞;;灵魂深处的挣扎[J];心理世界;1995年04期

5 杜鸿东;她为什么给自己写信[J];心理与健康;2000年06期

6 王学;;一道剪发令的沉思[J];吉林教育;2004年03期

7 ;刊中影视[J];今日教育;2005年Z1期

8 三毛;;老兄,我醒着[J];东西南北;2008年11期

9 刘玲;;笑口常开[J];大众心理学;2004年10期

10 乔文革;;我美吗[J];湖南教育(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武克全的总结发言[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1年

2 鹿金东;;入世与上海绿化行业发展的对策[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专辑[C];2001年

3 毛翎;周泽深;王飞云;王小凤;沈晓;;1996—2001年上海市新发尘肺患者情况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风正帆悬》[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宋旭璞;张万朋;;构建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以上海为模式对象[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肖锋;董瑞华;;上海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研究和理论思考[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侯全;李思名;;空间重构中的中国城市与冗余通勤:以上海和广州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孙婷婷;;上海市市级开发区发展现状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静;;与市民生活同步——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柳启沛;梁惠芳;朱元桢;张丽芳;贾海英;陈秀芳;;上海市儿童碘营养状况及其评价指标的探讨[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益众;“子女报答父母,天经地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周保军 周锋;荷坳群众感谢民警爱民深情[N];人民公安报;2006年

3 刘见;女生外出求职应加强自我防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丁建峰 通讯员  宁消;汤勇三次舍己救人[N];华兴时报;2006年

5 王富强 周永共;斩断伸向农村女学生的黑手[N];检察日报;2002年

6 本报综合消息;怀孕女博士至今难办准生证[N];中国妇女报;2005年

7 记者 冯燕;福建籍企业家叶金兴向我州捐资10万助学[N];昌吉日报;2007年

8 宗 边;吉林一禽兽教师伏法[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张国强;教师性犯罪引发思考[N];法制日报;2003年

10 马中东 翟渊涛;初一女学生出走:学校该负什么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进庄;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上海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勇军;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上海市商会研究(194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波;我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恩博;上海房地产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樊卫国;激荡中生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琳霞;上海城区竞争力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何芳;清末学堂中的身体规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徐乐;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D];复旦大学;2004年

9 宋佩玉;抗战前期上海外汇市场研究(1937.7—1941.12)[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汤水清;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1953-1956)[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宁;近代上海的女学生(1850—1922)[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魏晔;上海人民调解工作的历史沿革、变化发展及其思考[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3 吴阿娜;河流健康状况评价及其在河流管理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洁;上海市商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乔楠;上海市中心城区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倪军;城市不同功能区典型下垫面空气离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江哲炜;上海城市绿地植物造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马之春;城市的灰空间[D];同济大学;2007年

9 龚伟;都市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秀娟;上海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及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61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261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3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