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桂学研究”为例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10-12 09:43
【摘要】:"地域"成"学",各具学术基础、理论体系、社会需求及现实价值,而一些基本问题则是共有的。就桂学研究而言,其一,地域学研究以"人"为本,广西地域居住人口构成多民族性的特点及各种成分的士人,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其二,地域学研究的独特性视角是地域,广西远离文化中心而又是中华文化向外域传播的前沿,由此构成桂学的特殊形态。其三,地域学研究各具独到的学术价值,桂学研究作为新兴学问,既在于追溯学术之源,更应当注重其关注当前、放眼未来的应用价值。其四,地域学研究的社会意义,一般是传承本区域最具有时代价值的民族和谐精神,而建设桂学,更是要确立桂学在中华文化发展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文化智力支持。其五,桂学研究又承担着建立新型的地域之学的责任,既有一定方向的科学研究目标,又要为社会服务并培养人才。
[Abstract]:There are academic foundations, theoretical systems, social needs and practical values, and some basic problems are common. As far as the study of Guangxi is concerned, firstly, the study of geography is based on "people", and the scholars who form the multi-nationality of the regional resident population in Guangxi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Second, the unique angle of view of the study of geography is the region. Guangxi is far from the cultural center and is the frontier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constitutes the special form of Gui Xue. Third, the research of geography has its own unique academic value. As a new learning, the study of Gui should not only trace the source of the academic,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Fourthly,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studies is generally to inherit the spirit of national harmony with the most value of the times in the reg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study of Gui i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provid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Fifth, the research of Gui School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new type of regional study, which not only ha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oal in a certain direction, but also serves the society and trains talents.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桂学研究”(12ZD&164)
【分类号】:K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勤;晚清知识分子褒贬荀子的背后[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2 李国飞;彭秋香;;简论近代“新民思潮”的逻辑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马爱民;;邺下佛学之盛和北朝、隋唐的安阳佛寺武僧武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钟仕伦;萧绎思想体系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辜正坤;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陈娟;何钟林;;孙中山对未来社会的构想[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7 周晓华;;论魏晋士林的审美人格境界[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8 修圆慧;;论康有为的自然观[J];北方论丛;2007年02期

9 马爱民;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嵩山少林寺──兼析北朝时期邺下寺院的武术活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10 秦洁瑜;从符号建模原理看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符号体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夏雷鸣;;从OI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尚永琪;;3~6世纪僧人的流动与地理视阈的拓展[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政府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政府价值选择[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4 郭美星;;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瑞霞;;从“道之文”到“文之道”——《文心雕龙》“文道”之释义[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7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旭辉;山水赋生成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U,

本文编号:2265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265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