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夫余史中某些问题的探讨
[Abstract]:Fuyu and Mo nationality have extremely close clan source relations. Zhu Meng related to Fuyu, although the North, East, South and other articles, but not with Jilin, Nong an Fuyu. And the Pui into the Changbai Mountain area, nor did it begin after Koguryo.
【作者单位】: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
【分类号】:K28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碧波;高句丽文化渊源考[J];北方文物;1998年01期
2 梁志龙;;太子河名称考实——兼论衍水[J];北方文物;2006年02期
3 方起东;;好太王碑释读一见[J];东北史地;2004年02期
4 李成;张淑华;;高句丽货币经济研究[J];东北史地;2004年03期
5 徐德源;;好太王碑铭文三个地名今址考析[J];东北史地;2004年03期
6 梁启政;;略述中外学者对好太王碑未记载好太王时期高句丽攻略辽东一事的研究[J];东北史地;2004年06期
7 耿铁华;;潘祖荫藏好太王碑早期拓本刍议[J];东北史地;2006年04期
8 杨军;;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J];东北史地;2006年05期
9 耿铁华;;李云从与好太王碑捶拓[J];东北史地;2008年04期
10 付百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句丽史研究述评[J];东北史地;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凯;大陆移民与日本古代王权[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德山;六至九世纪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红梅;玄菟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大龙;《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婷玉;海东汉文碑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郑京日;高句丽“弓矢文化”初论[D];延边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南;高句丽的起源问题再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耿铁华;高句丽族源论稿(上)[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李爽;;夫余民族的起源与形成[J];东北史地;2009年06期
4 刘高潮 ,姚东玉;“日种”说与匈奴之族源──兼论夫余王族属东胡系统[J];求是学刊;1988年04期
5 杨军;从“别种”看高句丽族源[J];东疆学刊;2002年01期
6 李德山;貊族的族源及其发展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1期
7 张博泉;关于对夫余史地研究的问题——复王兆明同志[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8 杨军;;夫余国,和金缕玉衣一起消失[J];东北之窗;2010年Z1期
9 孙正甲;;夫余源流辨析[J];学习与探索;1984年06期
10 李健才;;东北的文明古国——夫余[J];文史知识;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光国;;青海藏族族源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2 冯继钦;;有关奚族族源的两个问题[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C];1983年
3 黄才贵;;侗族族源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4 佘贵孝;;宁夏固原地区回族族源与发展析论[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付玉芹;赵晗;许雪莲;张全超;周慧;朱泓;;内蒙古和林格尔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人群的分子遗传学分析[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陈国安;;龙江两岸的水族——水族族源及与壮族的关系[A];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7 孟世凯;;赵、秦、商族源初探[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8 刘子敏;;百济起源与夫余、高句丽无关[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9 谢重光;;畲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述评[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10 张士尊;;建州女真董鄂部族源考[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伊秀丽;历史深处的夫余[N];吉林日报;2005年
2 陈训先;论粤东畲族的族源及其图腾崇拜(下)[N];潮州日报;2011年
3 陈训先;论粤东畲族的族源及其图腾崇拜(上)[N];潮州日报;2011年
4 李晓峰;建城史提前了1870年[N];吉林日报;2003年
5 乔生华;介绍土族历史的第一部专著《土族史》问世[N];中国民族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孟凌云;帽儿山古墓群[N];吉林日报;2005年
7 宋玉环 本报记者 王咏梅 陈猛;闫志林一辈子与文物打交道[N];黑龙江日报;2006年
8 张一龙;回家的路[N];云南日报;2007年
9 庾莉萍;西南少数民族探源[N];云南政协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汪 挺;《向东》描述的历史让人瞠目结舌[N];中国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钟洙;夫余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付玉芹;内蒙古中南部古代人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许月;辽代契丹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袁本海;沙陀的形成及其与北方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孙岿;中国突厥语族诸民族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士东;从高句丽语看高句丽与周边民族关系[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夫余历史与文化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贺;夫余移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丽丽;高句丽与夫余文化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孙丽霞;山东文登丛氏家族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清顺;台湾陈姓的影响及其族源探析[D];郑州大学;2004年
6 袁飞;蒙古部若干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王青峰;我国藏族人群线粒体DNA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姚智峗;唐汪川唐姓东乡族穆斯林的族源认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9 斯哈娃特;罗布人族源及其方言中的蒙古语族语言词汇[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覃透;覃氏族源古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86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38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