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士绅与地方教育
发布时间:2019-07-29 18:48
【摘要】: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应运而生。清朝末年,为了挽救国家在外交上的一次次失败,为了拯救国家、民族、苍生,一部分开明士绅在社会改良中首先意识到传统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摆脱困境,从而掀起了改革封建教育的思潮,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近代的教育制度得以落实。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为了适应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着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旧教育进行改革,按照新确立的教育宗旨对清末以来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造,制定了新学制,建立了新的教育行政系统,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法律与法规。西北因地理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闭塞落后阻挡不了先进文化的冲击,关中地区首当其冲,在陕西最先响应了先进思潮的号召与影响,以士绅为代表投身教育,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希望以此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客观上带动了西北地区教育的发展。本文以陕西关中地方志为基础,以士绅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为着眼点,探讨了士绅在地方教育领域的活动以及他们对于地方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9
本文编号:2520692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9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仲兆宏;晚清常州宗族与社会事业[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寇猛利;清末民国时期陕西中等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春丽;中国古代士绅教化的特点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0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520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