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兴”的仪式发生学探讨——以贵州民俗与树木兴象为例

发布时间:2020-03-11 13:38
【摘要】:通过文学和文艺发生过程,以贵州民俗事象与树木兴象为例,探讨"兴"的本真原生形态,可知当巫的意识逐渐变淡,民俗传承逐渐变化,其裸露的文学性的词语由此而显现,作为"兴"的事物的审美价值便也逐渐凸现了出来,"兴"于是化为主体的审美对象,在主客互动中上升为意象,并给人以愉悦的艺术享受,有否"象下之义"与是否"无所取"无一定通论。"兴"的仪式发生探讨,有助于找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心理素质的内在渊源,了解不同文化传承的共同点与特色各具的差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国文;;《关雎》祭神论——与贵州田野资料的比照研究[J];前沿;2010年2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啸龙;《九歌·山鬼》研究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黄善强;;龙歌文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3 廖芝馨;;此岸与彼岸——浅谈《诗经》国风中的“渡水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潘啸龙;《九歌》二《湘》“恋爱”说评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任强;也谈《大武》章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姜文举;读《诗经·周颂·噫嘻》篇[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傅道彬;《屯》卦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王秀臣;;《诗》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9 于文哲;;史佚考论——兼论《周书》、《周颂》、《周易》的编撰者[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10 孙秀华;;《诗经·卫风·有狐》正解[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卿;;佤族《司岗里》神话中蛙神形象的图像学研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3 陈江风;;游仙诗文化渊源臆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熊纪涛;;汉画像场景留存与岁时节日结构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6 安性栽;;《国风》之婚姻观念辨析[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7 邵炳军;赖旭辉;;“雎鸠”意象考论——《诗·周南》意象群及其意象经营艺术研究之一[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岳泓;;《诗经》中的原始生命观念[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9 刘士林;;从诗性政治角度论雅、颂之本质[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10 周延良;;神话的文化:一个误读的宗教史语——论先夏图腾与婚配形态[A];东方丛刊(2001年第2辑 总第三十六辑)[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6 蔡树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丹;个人·家·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9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形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基于隐喻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辛勤旺;《诗经》现实美观念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晓东;神话思维范式与科学思维范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孙兴爱;《诗经·邶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晖;先秦诸子引《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辛娜娜;《诗经·二南》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乃瑞;《诗经·豳风》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颖;《诗经》祭祖诗与周代宗庙祭祀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周小平;《诗三百》结集成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夏传才;;诗经发祥地初步考察报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张晓松;枪手的部落——来自苗族聚落岜沙的田野报告[J];华夏人文地理;2001年03期

4 吴晓蓉;三都县普安镇苗族婚俗禁忌调查报告[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辛;;兴象之林(组诗)[J];时代文学;1996年05期

2 胡元坎;诗歌四元艺术至境格局刍议:兴象篇[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饶龙隼;《诗》兴象考原[J];中国诗歌研究;2002年00期

4 杨明;;“兴象”释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王秀臣;;“礼仪”与“兴象”——兼论“比”“兴”差异[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6 杨瑞芳;;论“兴象”与情韵的圆融[J];语文学刊;2009年17期

7 谌兆麟;论“兴象”[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8 赵沛霖;鸟类兴象的起源与鸟图腾崇拜[J];求是学刊;1983年05期

9 赵沛霖;虚拟动物兴象的起源与祥瑞观念[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02期

10 李天道;;兴象:柔静心态的审美情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陈云;形象 意象 兴象[N];美术报;2007年

2 张佳音;胡应麟的“兴象”“风神”说[N];光明日报;2003年

3 陈云;中国画的意象审美与兴象思维[N];美术报;2013年

4 邵大箴;创造意象 兴象抒情[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春燕;《诗经》国风中几种兴象的原型考察[D];西北大学;2003年

2 李鹏飞;中国古代诗学兴象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井超;《诗经》中的动物兴象及其象征意义探源[D];河北大学;2009年

4 刘春红;论殷t牭摹靶讼蟆彼礫D];河南大学;2010年

5 王磊;《诗经》兴象的文化探源[D];延边大学;2006年

6 王牧野;信天游“兴”研究[D];延安大学;2014年

7 张虹;《诗经》生命意识及相关兴象系列初探[D];西北大学;2006年

8 高娜;《诗经》图腾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6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586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9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