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镇远县辽家坳村历史文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01:21
【摘要】:位于黔东南州镇远县金堡镇的辽家坳村及周边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明以来历史线索极为清晰。笔者在该地进行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之后,对村域内的诸多历史文化要素的现状与历史作出了探讨性思考。文章主要内容包括辽家坳各家族的迁入及村落的形成与变迁、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典型建筑样式的变迁、清明节祭祖活动的传承与变迁、墓葬习俗的变迁、多神信仰互动下的社会变迁等几项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变迁要素的罗列、分析和思考,窥探辽家坳具有多元文化特质的社会变迁逻辑。绪论部分以相关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为基础,对涉及辽家坳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对相关期刊论文的研究作了综述。主要从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目标及意义等几方面展开。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辽家坳村落社会的基本概况作了叙述。家族迁入史的研究是历史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是文章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墓碑和文献资料的结合,对当地梁氏、杨氏、王氏、罗氏、潘氏等家族迁入辽家坳的历史作出考证,探讨当地家族迁入的时间节点,得出“至迟在清乾隆年间便已有人在当地居住”的史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家族迁入的原因和特征。当地家族多在“反苗”战争过程中由天柱等地迁来,即顺着?阳河流域从东向西的迁徙。文章在口述史的基础上,对当地地名的来历与变迁和村落的形成也作出探讨,认为地名的形成和变迁以及村落的形成都是家族互动的产物,是历史演化的产物。集市作为生计方式变迁的重要因素,在辽家坳区域内表现得极为明显。集市等因素使得稻耕、玉米种植等在生产过程和工具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的重新整合。笔者在这一章节中阐明了当地农耕生计方式诸多因素的发展变化序列,认为人口流动、集市与交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农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进辽家坳区域社会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楼居建筑作为人们衣食住行等各种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当地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适应性的文化要素。文章通过对典型的建筑样式和室内居住空间变迁的叙述,得出“楼居结构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当地人生活需求改变的结果”的认识。四、五、六三个章节从典型的民俗事项着手,对当地包括“清明祭祖”“指路碑”等在内的文化事项进行探讨,认识到“清明祭祖”从家族凝聚到社会治理的功能转型。指路碑的作用已然不在于“指路”,而是立碑人对于子女平安成长的心理诉求,具有神灵信仰的性质。以葛藤坪梁氏墓地为个案,分析当地的墓葬文化习俗及其变迁,力图从侧面反映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家族互动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多神信仰体系下建构起来的神yG信仰体系,成为反映当地社会多元性的一面镜子。指路碑、观音信仰、飞山信仰、土地神信仰及其他诸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的社会生活和认知理念。通过三个章节不同文化事项的提炼不难看出:辽家坳这种介于汉、苗、侗等多民族文化间的互动的地理空间,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与融合特征的村落社会。文章最后通过对这样的地理空间及相关文化类型进行总结,以求窥探多元文化互动作用的下当地社会的运行逻辑。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贵州民族,贵州省镇远县


贵州民族大学 2019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自然地理环境家坳村隶属于贵州省镇远县金堡镇,距离金堡镇镇府驻地 18 公里城 24 公里,北与镇远县 阳镇苦李坪村接壤,东北毗邻焦溪镇田南与三穗县的响水村相连,西到西南与本县冽洞村相接,全村略成形。是一个苗、侗、汉等民族杂居而成的中心行政村。全村有 1214 个村民组 484 户 1986 人,少数民族人口占 88%,贫困户 134 户 员 45 名,预备党员 1 名。全村国土面积 908 公顷,有耕地面积 1 859 亩,土 477 亩,林地 2270 亩。全村盛产茶叶、粮油、辣椒、稻果、药材等,有村农贸市场一处,为村集体管理。①

墓碑,始祖


的分支情况和人丁发展情况。据墓碑信息得知,杨家从“光”字辈到现在“字辈已历 11 代,,以每代 20-25 年计,则杨家居住方寨已 220-275 年之久,也至迟到清乾隆年间既居住于此。杨家人口述记忆与墓碑的时间信息极为吻合可以肯定地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已有杨家人于方寨居住。方寨现有杨、王、陈、滕等姓氏,杨姓、王姓人数较多,人口相当,均约为 20 多户,100 多人等。张家有 7 户,共 60 多人。陈、滕两姓人户较少,分别只有两户和一户。寨是以最初迁入的杨姓和 19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迁入的王姓的姻亲关为基础,加之后来陆续迁入的张、陈等姓氏而形成的杂居形态的自然寨。老棚潘家是较早迁来现居地的姓氏之一,当地传说最早来现辽家坳区域的是潘家。但在老棚收集到的《潘氏家谱》上对潘家迁到此地的信息却没有明确录,只能以潘家的墓碑信息作为参考。据潘尚富老人介绍,潘家由湖南迁到天后迁来现居地老棚。现居住在老棚的潘家有 10 多户,80 余人。新修的墓碑有氏家族支脉传承的记录。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29


本文编号:2700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700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