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吴淞地区研究(1898年-1937年)
发布时间:2020-06-25 13:52
【摘要】: 本文以近代吴淞城区变迁为研究对象。 吴淞原名胡巷桥,是宝山县的一个小渔村。它跨越卲藻浜,地处长江与黄浦江的交汇处的吴淞口,是进入上海的“咽喉”,被誉为军事重镇。自上海开埠后,现代化因素逐渐影响到吴淞,吴淞开始发生变化,成为中转码头。其中吴淞口的鸦片贸易非常兴盛,对吴淞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但是总体来看,1898年以前,吴淞是以军事功能为主的传统市镇。 19世纪60年代起,吴淞口淤塞。吴淞口的淤塞问题给吴淞带来了发展契机。淞沪铁路的修筑、吴淞两次自行开埠,都使得吴淞进一步发展,交通市政建设进一步完善。1928年吴淞被划归为上海特别市,被规划为商港区。吴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功能的凸显、新式教育的出现等等。而吴淞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居民生活的变化则体现了吴淞这个城区的发展和变迁。总之,在上海城市化影响下,吴淞在交通市政、产业的近代演变、社会观念的转型等诸多方面呈现了明显的城市化特征,城区功能多元化。 但是近代吴淞的功能多元化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频繁不断的战乱,特别是两次淞沪战争的影响使吴淞的近代化“嘎然而止”。从鸦片战争中的吴淞之战、太平天国运动到江浙战争、“一·二八”战争和“八·一三”战争,每一次战争对吴淞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每一次战争都让吴淞的精华付之一炬。 纵观吴淞四十年的发展,恶劣的战争环境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作为影响吴淞近代发展的区域因素——上海,也应将其纳入考察和分析当中。“上海因素”和“吴淞因素”都给吴淞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95.1
【图文】:
面积 16.75 平方公里,东至黄浦江,西至李家浜,南至段浦,北至曹家木桥。2图 1- 3 1928 年吴淞区图1《宝山县续志》卷一,疆域。2上海市宝山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吴淞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年版,第49 页。
本文编号:2729236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95.1
【图文】:
面积 16.75 平方公里,东至黄浦江,西至李家浜,南至段浦,北至曹家木桥。2图 1- 3 1928 年吴淞区图1《宝山县续志》卷一,疆域。2上海市宝山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吴淞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年版,第49 页。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武强;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3-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2 牟振宇;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849-1930)[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9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729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