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古族农业生产习俗探析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9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存芳;;民族地区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探讨——加快发展和壮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力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朱翠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万德权;陈兴亮;;藏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方金华;;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基本法律问题——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地为考察对象[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贾欣;;试论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7 宋燕鹏;张素格;;石家庄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调查研究之一——裕华区槐底村民间信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8 尹得举;叶苹;;西安mP灞河生态区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9 朱慧贤;;花腰傣的劳动生产民俗与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以捕鱼习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10 武抒祖;;远古心灵的一面镜子——甘肃会宁境内丧葬礼仪的巫术文化心理探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陈元煦;;玉皇大帝的由来及其信俗发展的原因[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3 尉富国;;西部大开发与右江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丽琴;;西林民间艺术生态探论[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王海荣;;论北方游牧民族民俗特征及功能[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忠才;;宁夏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的民俗学、经济社会学视角——对同心县、利通区农村的实证研究[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王政;;由楚帛书、楚辞看楚巫文化与美学发生学[A];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风俗——兼论传统风俗与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饰黄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七[A];唐史论丛(第十一辑)[C];2009年
10 张胜男;;北京奥运文化效应与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安尼瓦尔.赛买提;维吾尔民间禁忌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5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伟;民间传统体育赛事对乡镇、街道(社区)和谐发展的促进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邢玉梅;鲁迅与民俗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解晓旭;《常谈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莲纯;语文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欧丽婷;《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汪永奇;广告影像批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8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76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