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22:55
宋元方志处于方志发展的成熟和完备阶段,其中浙江地区方志存量大、质量佳,保存了不少语言、历史、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研究的珍贵材料。目前学界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研究尚不系统,也不够深入。散佚的宋元方志辑佚成果需做较为完备而全面的补辑,方志中的方言资料是反映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活化石”,既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献,又是非常值得整理的语言文字学文献,至今没有人做过整理和考证。论文基于文献学角度,对我国宋、元两代编纂成书的浙江地方志文献(包括18部现存方志(残志)及161部亡佚方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界定了研究范围,阐述了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对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根据历代目录,参考相关方志研究成果,考订取舍,整理《宋元浙江方志存佚总目》;考察了宋元浙江方志的分布特点;对宋元浙江方志名称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宋元浙江方志整体特点。第三部分考察了宋元浙江方志在历代史志目录、补史目录、官书目录、私家目录中的分布情况,系统梳理现存主要目录对宋元浙江方志的著录信息,整理《宋元浙江方志目录著录表》;结合宋元以来各类地理志、史注、类书、文集笔记等,对历代目录著录宋元浙江方志存在的方志误录、作者名号、卷帙及同书异名现象进行了考证。第四部分遍检宋元以来各类文献,综合各家所辑,在刘纬毅辑本75种方志基础上,补辑宋元方志46种,整理《宋元浙江方志辑佚稿》;对刘纬毅《宋辽金元方志辑佚》存在的方志误录,佚文误辑、多辑、漏辑等进行了辩证;对补辑佚文中文献记载互异、内容史实有疑的条目进行了考证。第五部分从时代、体类、地域三个方面,对两宋及元代浙江方志编纂总体情况进行了概述;梳理了浙江方志的作者背景,考察了作者籍贯、时任官职、修志职务等,制成《宋元浙江方志作者一览表》;结合编纂方式、编纂目的、编纂条件及出版经费来源,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编纂特点进行了整体研究;从体裁、篇目结构与文字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宋元浙江方志编纂体例进行了考察;以宋元“四明六志”为例,探讨了续修方志体例的继承与发展。第六部分是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专题。论文以现存18部宋元浙江方志与所辑1543条佚文为文本范围,对宋元浙江方志中334个方言词进行了辑录、考释;结合古今书证,考察方言词的历史源流嬗变,追溯较早源头、文献用例、通行地域等。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29;K244;K247
【部分图文】: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29龙游县曰信安县,元初复为龙游县,属衢州。-1,可以看出宋元浙江方志的分布特点:1)地区分布上,各府(州)方志编纂数量相对均衡。据图 1-1,就两宋浙东路 58 部,西路 57 部。其中东路以台州(今浙江台州)为最,有 路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最多,有 25 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状况。
“四明六志”中,除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其余五部方志的体例均为郡、县志联合体,即在内容上包括《郡志》和《县志》两部分。对郡、县志的处理和编排,成为影响方志体例呈现的关键。修志者们在续修过程中,对这两部分的处理进行了多次尝试和优化,其中既有对前志的继承,亦有突破和创新。1.宋代三志对郡县关系的处理从如今保留的宋周淙《(乾道)四明图经》残本来看,该志在对郡志和属县志的编排上有分有合,以分为主,州郡与属县分立门目。卷一为州郡志,卷二至卷七为县志,“六县风土物产、古今人物、寺观祠宇、亭传场镇、江湖河堰、地灵古迹,随县开列于后,以传不朽。”卷八至卷十二罗列诗文、碑记及太守、进士题名记。1这样编排的欠缺之处在于,前七卷仅有横向的郡县比较,并无纵向上同门类的比较。且从横向上看,各县门类设置并不均衡,如卷三奉化县仅有县宰、人物两个门类,记载人物仅三人;卷四定海县则未分门类,仅以寥寥数语进行概述,总体而言难称佳志。(见图 4-1)
图 4-2:《(宝庆)四明志》体例情况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时,郡县分立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按照门类编排史料,叙述史实。其体例设置如下:初次摒弃传统体例,《(开庆)四明续志》在门目设置上与前两志均不混杂。如卷一,将官制、学校、城建混为一卷;卷二将“寺庙”附于“
本文编号:2830376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29;K244;K247
【部分图文】: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29龙游县曰信安县,元初复为龙游县,属衢州。-1,可以看出宋元浙江方志的分布特点:1)地区分布上,各府(州)方志编纂数量相对均衡。据图 1-1,就两宋浙东路 58 部,西路 57 部。其中东路以台州(今浙江台州)为最,有 路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最多,有 25 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状况。
“四明六志”中,除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其余五部方志的体例均为郡、县志联合体,即在内容上包括《郡志》和《县志》两部分。对郡、县志的处理和编排,成为影响方志体例呈现的关键。修志者们在续修过程中,对这两部分的处理进行了多次尝试和优化,其中既有对前志的继承,亦有突破和创新。1.宋代三志对郡县关系的处理从如今保留的宋周淙《(乾道)四明图经》残本来看,该志在对郡志和属县志的编排上有分有合,以分为主,州郡与属县分立门目。卷一为州郡志,卷二至卷七为县志,“六县风土物产、古今人物、寺观祠宇、亭传场镇、江湖河堰、地灵古迹,随县开列于后,以传不朽。”卷八至卷十二罗列诗文、碑记及太守、进士题名记。1这样编排的欠缺之处在于,前七卷仅有横向的郡县比较,并无纵向上同门类的比较。且从横向上看,各县门类设置并不均衡,如卷三奉化县仅有县宰、人物两个门类,记载人物仅三人;卷四定海县则未分门类,仅以寥寥数语进行概述,总体而言难称佳志。(见图 4-1)
图 4-2:《(宝庆)四明志》体例情况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时,郡县分立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按照门类编排史料,叙述史实。其体例设置如下:初次摒弃传统体例,《(开庆)四明续志》在门目设置上与前两志均不混杂。如卷一,将官制、学校、城建混为一卷;卷二将“寺庙”附于“
本文编号:2830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83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