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边境旅游地乡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民族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1 08:21
  边境地区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功能区,旅游业在其乡村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民族志研究方法,分析近30年来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乡村重构过程,厘清旅游驱动下的边境乡村转型机制,进而识别边境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发现:①旅游发展驱动下,商品农业兴起,引发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的乡村发展要素的重大变化——土地增值、资本积累、劳动力发展;②传统自给农业随之衰落,形成以商品农业为主、旅游等非农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当地社区相应形成以商品农业生计为主、非农生计为辅的多元生计结构,经济收入大幅增长;③随着边民生计的变迁和生活的现代化,传统民族界限逐渐模糊,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吸纳边民为边境治理主体以应对区域内非传统安全问题;④在空间层面,耕地逐渐"非粮化",生态空间缩减,集镇建设向口岸聚集;⑤随着"人-地-业"的结构性变化,打洛口岸地区朝多功能乡村发展转型,边境乡村的地缘安全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凸显。最后,提出边境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边境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 2020,39(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边境旅游地乡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民族志研究


研究区域

乡村,机制


在国家“沿边开放”相关政策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区域内跨境旅游兴起。伴随旅游发展,一方面大量资本、外来人口和信息涌入口岸地区,为商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另一方面,旅游业和商品农业在基础设施(如交通)、资本、劳动力、产品等方面逐渐互补互融,二者呈联动发展趋势。在此情形下,旅游业的介入驱使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的乡村发展要素发生重大变化,包括土地增值、资本积累、劳动力发展(图7)。发展要素的变化又进一步导致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在经济层面,受经济利益驱动,边民纷纷从传统粮食种植转向商品农业,当地逐渐形成以商品农业为主,旅游、商贸等非农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当地社区相应形成以商品农业生计为主、非农生计为辅的多元生计结构,经济收入大幅增长。在社会层面,随着边民生计的变迁和生活的现代化,传统民族界限逐渐模糊,多民族融合发展。同时,为应对境外“黄赌毒”业态引发的边境非传统安全问题,国家权力不断深入,吸纳边民为治理主体;边境治理效能随着边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得到提升。在社会经济变迁的主导下,口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耕地“非粮化”、生态空间缩减、集镇建设用地向口岸聚集。随着“人-地-业”的结构性变化,口岸地区朝多功能乡村发展转型。具体而言,除传统的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外,乡村的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随着地方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的旅游资本化逐渐凸显。同时,随着边境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涌现和国家权力的深入,边境乡村的地缘安全功能不断强化。例如,官员GY2透露,本来版纳的边境旅游在2008年就可以恢复。然而,“当时磨丁有赌场,虽然赌场和我们的旅游团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它离我们的口岸太近了。那时候还有人告到外交部,说中国公民又被滞留在赌场,被绑架。地方人民政府要是不处理好,国家不可能批复。所以后面一直到全部赌场关闭,国务院才批准我们恢复。”(GY2)4 结论与建议

口岸,人流量,货运量,车流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出境旅游管制的放松,中国出国旅游呈“井喷式”发展态势[33]。在此背景下,边境旅游的吸引力骤降,版纳的边境旅游流在21世纪初也呈现连续负增长态势[27]。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在其边境地区发展博彩和性产业以吸引中国入境旅游流,出现了“赌场围堵中国”的局面。打洛境外的勐拉城区1998年底出现了第一家赌场,截止2004年,大大小小的赌场已有56家。对此,中国中央政府为了碾压跨境赌潮,不断强化对边境旅游和边境地区的管控。“2004年后国家出台了两个文件,一个是进一步加强边境旅游管理的意见,另一个是国家十三部委关于禁赌的,明确规定了各个部委的职责。”(GY2) 2005年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了边境旅游异地办证,边境旅游出境因此无法再进行。打洛口岸则早在2014年12月就暂停了边境旅游,当地称为“旅游封关”。由于版纳边境旅游长期以“出国”为卖点,勐海县对境内的核心吸引物缺乏打造,导致形成“打洛一封关,西线无旅游”的局面。整个勐海县的旅游随之遭受巨大冲击,打洛口岸地区的旅游产业迅速衰败(图2)。虽然旅游业陷入停滞和衰退,但是旅游发展前期带来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商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一些旅游商贸从业人员、投资者,通过前期发展积累一定资本后,开始投资商品农业。这一现象在打洛“旅游封关”后尤其明显,不少人从旅游业转到农业,从事橡胶、香蕉、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和投资。“在这边做生意的人,看人家种香蕉赚钱,他们又开始种香蕉……我们政府的话,旅游不来了,就发展我们的主产业,利用我们的土地资源,发展茶叶、橡胶、香蕉等种植。影响大就是外来的流动人口,他们做不成了,就转个方向,或者转到德宏、老挝等其他地方。”(GY1)另一方面,不少流动人口注意到当地商品农业的发展潜力,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来此从事商品农业种植。实际上,直到目前,当地从事旅游和商品农业投资的外地人多来自湖南和四川。商品农业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土地价值,21世纪初租一亩地只要200~500元,到2015年一亩地租金已上涨到2000~3000元。此种状况之下,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地方百姓纷纷将耕地出租给外来的投资者承包种植香蕉,传统稻作农业渐趋式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重构与转型:西方经验及启示[J]. 胡书玲,余斌,王明杰.  地理研究. 2019(12)
[2]西方国家乡村空间转型研究及其启示[J]. 袁源,张小林,李红波,胡晓亮.  地理科学. 2019(08)
[3]大城市郊区乡村转型与重构的典型模式分析——以天津东丽区华明镇为例[J]. 臧玉珠,杨园园,曹智.  地理研究. 2019(03)
[4]中越边境口岸城镇化:模式演进、原始动力与推进策略——以凭祥市为例[J]. 谢学兴,秦红增.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5]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 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程久苗,杨兴柱,杨钊,姚国荣.  地理研究. 2019(01)
[6]典型村域乡村重构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J]. 屠爽爽,龙花楼,张英男,周星颖.  地理学报. 2019(02)
[7]勐海打洛景来傣族生计策略变迁与文化再适应[J]. 黄巧,施红.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9(01)
[8]山岳型景区建设下乡村聚落的多维重构——基于云丘山旅游景区微观案例的实证研究[J]. 朱鹤,刘家明.  地理研究. 2018(12)
[9]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以武汉市为例[J]. 魏超,戈大专,龙花楼,刘嗣明.  经济地理. 2018(10)
[10]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 安传艳,李同昇,翟洲燕,付强.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9)



本文编号:3012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012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8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