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民族志传播学的中国学术实践质思

发布时间:2021-04-02 16:43
  德尔·海默思开创的民族志传播学之于传播学的学术价值在于:让传播学研究超越媒介,回归场境;将叙事(民族志)引入研究,成为传播学新的研究方法。如此,传播学不仅有了"故事的研究"——叙事学,也有了"研究的故事"——民族志。民族志传播学传入中国,形成了自洽的学术进路。先有乡民生活中的媒介到场——媒介对乡民生活影响的研究,继有国家到场——国家假借媒介对乡民认同的研究,后有不同范式的到场——基于网络、文本、范畴的研究。斐然的成果之后,可以看出民族志传播学的中国实践似乎与田野调查渐行渐远,并失却了对研究对象的主体性关注。如此,民族志传播学的学理性值得思考。 

【文章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0,41(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民族志传播学的中国学术实践质思


中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路径

田野调查,文本,意义,传播学


笔者长期从事民族学传播学方法的研究。早期提出了“分场域”的研究方法。[9](PP.148~150)近年来,又提出了传播学场理论。按照传播学场理论,田野调查在研究深度方面至少可以分成四个层级,如图2所示。第一层级由文本场、受众场、意义场和文化场组成。文本场、受众场、意义场和文化场是四个并列的场境。文本场指向的是所有的传播文本。受众是传播内容接受和生产的节点,是生产消费者(pro-sumer)的集合。意义场是受众生产的意义之和。文化场是被传播激活的社区文化。在这里,受众是能动的。意义指派给了受众,而不是文本。文化是特指的,具有当下性。在第一层级中,无论是媒介到场还是国家到场,都必须考察乡民的意义生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范式之争:西方受众研究“民族志转向”的动因、路径与挑战[J]. 熊慧.  国际新闻界. 2013(03)
[2]论以传播学理论之田野调查方法为基础的分场域调查法[J]. 程郁儒.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建构与思考[J]. 郝朴宁,李丽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4]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J]. 蔡骐,常燕荣.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2(02)
[5]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下)[J]. 潘忠党.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6(05)



本文编号:3115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115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5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