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文化空间视觉性的当代转向
发布时间:2021-05-24 18:51
西兰卡普文化空间视觉性转换中以视觉实践体现人们的生活样态,建构人们的视觉经验。本文以西兰卡普文化空间视觉性为切入点,通过"自我"呈现的功能属性和"他者"观看的视觉方式进行解码,发现图案表象系统,理解背后的意义指向,进一步阐释其所处的原始生存空间及发展空间的跨界过程。其实质是文化空间视觉性表征的审美嬗变,并引发出其在当代空间视觉"拟像"和路径转向问题,本文以此为探索方向,为土家族乡土文化助力。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37(05)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及考察路径
二、“自我”功能属性的视觉隐喻
(一)仪式祭品
(二)定亲花带
(三)婚嫁铺盖
(四)望月摇窝
三、“他者”观看行为的视觉显现显现
(一)侧面取象的造型观
(二)直击正面的视觉体验
(三)居高临下的俯视效果
(四)多样化的视点变换
四、文化空间视觉性的当代建构
(一)视觉“拟像”的呈现
(二)传播路径的探索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文化空间”[J]. 向云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 张博. 青海社会科学. 2007(01)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 乌丙安.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1)
本文编号:3204682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37(05)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及考察路径
二、“自我”功能属性的视觉隐喻
(一)仪式祭品
(二)定亲花带
(三)婚嫁铺盖
(四)望月摇窝
三、“他者”观看行为的视觉显现显现
(一)侧面取象的造型观
(二)直击正面的视觉体验
(三)居高临下的俯视效果
(四)多样化的视点变换
四、文化空间视觉性的当代建构
(一)视觉“拟像”的呈现
(二)传播路径的探索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文化空间”[J]. 向云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 张博. 青海社会科学. 2007(01)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 乌丙安.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1)
本文编号:3204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20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