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城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9 16:31
英山县位于大别山区,鄂、皖两省交界处,现隶属于黄冈市。英山县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梳理英山城变迁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英山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南宋末年,英山设县,至今已有750余年的历史。英山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足,气候温暖,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温泉镇是全县的政治中心,交通便利,经济状况相对较好。自建县以来,温泉镇便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历史时期,英山县人口流动频繁。大量外来人口迁入,既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对英山县风俗习惯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英山县城墙始建于元初,最初只是土墙。土墙倾圮后,明代中期才重新筑城。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内建筑逐渐增多,城区平面格局基本完善。清代英山城形成了以县署为中心,学宫、城隍庙、文昌宫等为补充的城市平面格局。历史时期,英山城人口数量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波动,但是,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长期以来,英山县的农业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经济作物种植。但是,由于地理条件较差和生产技术落后,所以,粮食产量不高。长期以来,英山城的手工业较为落后,商业仅仅在抗战时期有过短暂繁荣。受制于落后的经济,...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2湖北方言地图③
24图3—1万历《六安州志》载英山县境图①清初,英山县治迁回原址。但是,战乱之后的英山县经济凋敝,无力修筑坚固的城墙。后来虽然修筑城墙,“然河水泛涨,随筑随圮。”②于是,只能凭借民房环卫,四周设立栅门而已。①图片来源:[明]李懋检修(万历)《六安州志》卷1《舆地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03页。②[清]张海修(乾隆)《英山县志》卷5《建置》,《故宫珍本丛刊》第138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5图3—2康熙《英山县志》载县境图①乾隆十四年(1749),署理知县王瓯卜第二次大规模维修城墙。因西北部城墙空缺,便筑城垣六十余丈,又重修四门城楼,并且立匾于其上:庆春(东),宝成(西),迎薰(南),拱宸(北)。②乾隆三十年(1765),英山县营汛马姓把总请求修筑四城土垣和城门。“其(指城墙——引者)沿河当水之冲者,历经修有石坝,居民亦免垫淤。”③可见,此次维修后对县城居民助益颇多。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英山县遭受特大洪水,洪水冲垮县城东北部的堤坝以后又涌入城中,城内大量建筑物被毁。洪水退去以后,上级官员查验灾情,并下令重修石坝。次年,知县李文泉着手这项工作。“知县李文泉莅任,加意接修,遂自北之东七星坪山角起,迤逦而东而南,由南曲转至西,循西小河直上,①[清]刘五珑修(康熙)《英山县志》卷1《图考》,木板刻印线装本,中国北京图书馆藏,第5—6页。②[清]张海修(乾隆)《英山县志》卷5《建置》,《故宫珍本丛刊》第138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34页。③[清]徐玉珂修(同治)《英山县志》卷1《舆地志》,《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第88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J]. 张红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11)
[2]清代城市人口构成问题研究——以清代陕西县治城市为例[J]. 张力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7(02)
[3]明前期“相对宽松”的筑城政策探论——以湖广地区为例[J]. 孙兵,王宏斌.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5(02)
[4]清代前中期县级城市的重建[J]. 何一民,马天卓. 史林. 2011(02)
[5]从“官不修衙”说起[J]. 张鸣. 新财经. 2010(04)
[6]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J]. 熊月之,张生. 史林. 2008(01)
[7]上海城墙的兴废:一个功能与象征的表达[J]. 杜正贞. 历史研究. 2004(06)
[8]毕升故里在英山──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升墓考[J]. 马民权. 理论月刊. 1994(03)
[9]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J]. 马正林.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4)
硕士论文
[1]澧县城变迁研究[D]. 蒋雪昀.湘潭大学 2018
[2]宁乡城变迁研究[D]. 张超凡.湘潭大学 2017
[3]英山县旅游扶贫开发效应及对策研究[D]. 黄小波.广西师范大学 2015
[4]英山缠花在现代鞋帽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 范玉婷.武汉纺织大学 2015
[5]嘉禾城变迁研究[D]. 雷建飞.湘潭大学 2014
[6]清代六安州教育制度的变迁[D]. 刘晓峰.安徽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74094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2湖北方言地图③
24图3—1万历《六安州志》载英山县境图①清初,英山县治迁回原址。但是,战乱之后的英山县经济凋敝,无力修筑坚固的城墙。后来虽然修筑城墙,“然河水泛涨,随筑随圮。”②于是,只能凭借民房环卫,四周设立栅门而已。①图片来源:[明]李懋检修(万历)《六安州志》卷1《舆地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03页。②[清]张海修(乾隆)《英山县志》卷5《建置》,《故宫珍本丛刊》第138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5图3—2康熙《英山县志》载县境图①乾隆十四年(1749),署理知县王瓯卜第二次大规模维修城墙。因西北部城墙空缺,便筑城垣六十余丈,又重修四门城楼,并且立匾于其上:庆春(东),宝成(西),迎薰(南),拱宸(北)。②乾隆三十年(1765),英山县营汛马姓把总请求修筑四城土垣和城门。“其(指城墙——引者)沿河当水之冲者,历经修有石坝,居民亦免垫淤。”③可见,此次维修后对县城居民助益颇多。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英山县遭受特大洪水,洪水冲垮县城东北部的堤坝以后又涌入城中,城内大量建筑物被毁。洪水退去以后,上级官员查验灾情,并下令重修石坝。次年,知县李文泉着手这项工作。“知县李文泉莅任,加意接修,遂自北之东七星坪山角起,迤逦而东而南,由南曲转至西,循西小河直上,①[清]刘五珑修(康熙)《英山县志》卷1《图考》,木板刻印线装本,中国北京图书馆藏,第5—6页。②[清]张海修(乾隆)《英山县志》卷5《建置》,《故宫珍本丛刊》第138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34页。③[清]徐玉珂修(同治)《英山县志》卷1《舆地志》,《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第88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J]. 张红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11)
[2]清代城市人口构成问题研究——以清代陕西县治城市为例[J]. 张力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7(02)
[3]明前期“相对宽松”的筑城政策探论——以湖广地区为例[J]. 孙兵,王宏斌.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5(02)
[4]清代前中期县级城市的重建[J]. 何一民,马天卓. 史林. 2011(02)
[5]从“官不修衙”说起[J]. 张鸣. 新财经. 2010(04)
[6]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J]. 熊月之,张生. 史林. 2008(01)
[7]上海城墙的兴废:一个功能与象征的表达[J]. 杜正贞. 历史研究. 2004(06)
[8]毕升故里在英山──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升墓考[J]. 马民权. 理论月刊. 1994(03)
[9]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J]. 马正林.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4)
硕士论文
[1]澧县城变迁研究[D]. 蒋雪昀.湘潭大学 2018
[2]宁乡城变迁研究[D]. 张超凡.湘潭大学 2017
[3]英山县旅游扶贫开发效应及对策研究[D]. 黄小波.广西师范大学 2015
[4]英山缠花在现代鞋帽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 范玉婷.武汉纺织大学 2015
[5]嘉禾城变迁研究[D]. 雷建飞.湘潭大学 2014
[6]清代六安州教育制度的变迁[D]. 刘晓峰.安徽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74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27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