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景下的农村社会——1935-1966年道备村社会经济构成初探
发布时间:2021-07-28 06:14
文章利用大量的基层档案,采用量化的分析方法,描述平遥县道备村从抗战前到"文革"前的社会经济变迁。这三十年内,华北农村经历了八年的侵略战乱、三年的内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走向集体化的十余年的激烈的变化。已往的研究偏重于自上而下的历史叙述,自下而上研究比较少见。文章利用道备村四清时期的"阶级成分登记表"登记的信息,重构村庄四个时段的社会与经济面貌,来探讨中国农村社会的常态与现代革命历史的限界。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道备村1959年、1966年的人口金字塔
0年的男子人口缺乏可能是战争时期后果的延续。(二)性别比1935-1949年道备村及全平遥县男女人口比例明显下降,这个现象跟十几年的战争相关。1949-1966年的男女人口比例则较为稳定,并且异常均衡。1935年的调查仅提供了一个整体村庄的男女人口比例,即121.8男子对100女子。[1]19相对来说,1949-1959年道备村的男女人口比例从107比100降到100比100,而1966年与1959年相同。1935-1949年的平均化可能源于十几年战争导致的大量男子损失。然而,1949年以后的总体均衡比例掩盖了阶级间与年龄组间的严重差别。如图2所示,土改以来的地主、富农阶级严重缺乏男子人口,而中农、贫下中农及雇农阶级的男子则较多,甚至接近1935年的比例。地富阶级的男子较少可能与该阶级土改以来受到的打击及大量逃亡有关。因斗地主主要针对地主家庭的男人,有时为逃避斗争男的图2道备村1949-1966年各阶级男女人口比例45第41卷第1期[美]MatthewNoellert(倪志宏):大背景下的农村社会
玫拇遄??[5]286-312鉴于此,女人占道备村迁入姓氏的大数也表示该村的经济优势。表3道备村1935-1966年姓氏流动年份户数个人总姓数迁入姓数迁出姓数立户百分比嫁入百分比193541536至1949496437100.0至19595657737351.448.6至19666009825628.072.0四阶级结构自土地改革以来,阶级成分成为中国革命社会最重要的身份之一,许多人甚至认为阶级成分在这一时代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①同时,也有人认为成分划分的政治性或主观性比较强。②纵观道备村这二十年间各户的成分划分(如图3所示),一方面,阶级的划分标准在不断地改变,土改的时候尚存在雇农,也存在较多的地主和富农,但到1959年,随着集体化和农村社会的改造,雇农自然消失,地富明显减少,到1966年的四清运动,下中农阶级出现;然而另一方面,该村的整体阶级分布却呈现出稳定态图3道备村1949-1966年的阶级分布势,因为在这一时期该村的总户数与姓氏分布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我们可以假设从土改到1959年,不少地富与富裕中农改为中农成分,到了1966年,不少中农划为下中农或富裕中农。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四清运动过程中土改以来的成分变成“家庭出身”,但此家庭出身不是直接依照土改时划分的成分设定,而是依照四清运动时期的阶级概念重新定的,特别是中农。综上所述,1935-1966年对道备村社会结构影响最大的是抗日战争的动荡。家庭规模、性别比例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异常现象主要与战争有关。不过相对而言,该村人口的姓氏构成及人口与户数的增长,在1935-1966年经历了较为平缓的发展。其中土改以来阶级构成的变化也比较大,不过这种阶级变化好像与政治运动的划分有关,并不能过多说明具体社会经济的变迁。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量化数据库与历史研究[J]. 梁晨,董浩,李中清. 历史研究. 2015(02)
[2]土改后至高级社前的乡村地权变化——基于山西省永济县吴村档案的考察[J]. 胡英. 中共党史研究. 2014(03)
[3]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J]. 李里峰. 安徽史学. 2008(02)
[4]国家渗透与乡村过滤:昌黎县侯家营文书所见[J]. 张思.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5]一九二○—一九四○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J]. 黄道炫. 历史研究. 2005(01)
本文编号:3307392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道备村1959年、1966年的人口金字塔
0年的男子人口缺乏可能是战争时期后果的延续。(二)性别比1935-1949年道备村及全平遥县男女人口比例明显下降,这个现象跟十几年的战争相关。1949-1966年的男女人口比例则较为稳定,并且异常均衡。1935年的调查仅提供了一个整体村庄的男女人口比例,即121.8男子对100女子。[1]19相对来说,1949-1959年道备村的男女人口比例从107比100降到100比100,而1966年与1959年相同。1935-1949年的平均化可能源于十几年战争导致的大量男子损失。然而,1949年以后的总体均衡比例掩盖了阶级间与年龄组间的严重差别。如图2所示,土改以来的地主、富农阶级严重缺乏男子人口,而中农、贫下中农及雇农阶级的男子则较多,甚至接近1935年的比例。地富阶级的男子较少可能与该阶级土改以来受到的打击及大量逃亡有关。因斗地主主要针对地主家庭的男人,有时为逃避斗争男的图2道备村1949-1966年各阶级男女人口比例45第41卷第1期[美]MatthewNoellert(倪志宏):大背景下的农村社会
玫拇遄??[5]286-312鉴于此,女人占道备村迁入姓氏的大数也表示该村的经济优势。表3道备村1935-1966年姓氏流动年份户数个人总姓数迁入姓数迁出姓数立户百分比嫁入百分比193541536至1949496437100.0至19595657737351.448.6至19666009825628.072.0四阶级结构自土地改革以来,阶级成分成为中国革命社会最重要的身份之一,许多人甚至认为阶级成分在这一时代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①同时,也有人认为成分划分的政治性或主观性比较强。②纵观道备村这二十年间各户的成分划分(如图3所示),一方面,阶级的划分标准在不断地改变,土改的时候尚存在雇农,也存在较多的地主和富农,但到1959年,随着集体化和农村社会的改造,雇农自然消失,地富明显减少,到1966年的四清运动,下中农阶级出现;然而另一方面,该村的整体阶级分布却呈现出稳定态图3道备村1949-1966年的阶级分布势,因为在这一时期该村的总户数与姓氏分布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我们可以假设从土改到1959年,不少地富与富裕中农改为中农成分,到了1966年,不少中农划为下中农或富裕中农。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四清运动过程中土改以来的成分变成“家庭出身”,但此家庭出身不是直接依照土改时划分的成分设定,而是依照四清运动时期的阶级概念重新定的,特别是中农。综上所述,1935-1966年对道备村社会结构影响最大的是抗日战争的动荡。家庭规模、性别比例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异常现象主要与战争有关。不过相对而言,该村人口的姓氏构成及人口与户数的增长,在1935-1966年经历了较为平缓的发展。其中土改以来阶级构成的变化也比较大,不过这种阶级变化好像与政治运动的划分有关,并不能过多说明具体社会经济的变迁。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量化数据库与历史研究[J]. 梁晨,董浩,李中清. 历史研究. 2015(02)
[2]土改后至高级社前的乡村地权变化——基于山西省永济县吴村档案的考察[J]. 胡英. 中共党史研究. 2014(03)
[3]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J]. 李里峰. 安徽史学. 2008(02)
[4]国家渗透与乡村过滤:昌黎县侯家营文书所见[J]. 张思.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5]一九二○—一九四○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J]. 黄道炫. 历史研究. 2005(01)
本文编号:3307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307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