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布依族历史文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9:01

  本文关键词: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布依族历史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历史文化变迁是一项极具时代感的研究课题。历史变迁强调纵向的发展进程,文化变迁作为历史变迁中最核心的部分,着重讨论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所发生的包括文化结构、形态、内涵等方面的改变。本论文在对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八个寨子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两种视角综合研究平寨村历史文化,并运用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其布依族家族历史、稻耕主体生计方式、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的变迁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平寨村地域上逐渐形成的村寨共同体及变迁过程中次生性民族文化的生成,并记录区域的历史民族文化。第一章主要论述平寨村布依族各家族的变迁。根据家谱及族人记忆追溯各家族历史,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各家族迁入并建寨,开启了平寨村各寨的历史;清乾隆至民国年间其他家族的再迁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村寨与家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基于此来探讨平寨村布依族家族均自称“江西人”、从单一家族建寨到众姓杂居以及从家族迁入之初到发展至今平稳过渡的特征及原因。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平寨村布依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以稻耕为主体生计方式的平寨村布依族为适应稻作农业生产的需要,根据自然地理状况及人文历史条件的变迁而对稻作农业器具做出适时的改进,并借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来源、原因及影响,旨在勾勒出平寨村农耕历史脉络;纺织和养鸭从手工业和养殖等副业经济的角度反映了其生计方式的变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贵安新区的设立,使得稻耕主体生计方式地位下降的同时,也增加了多种生计来源。第三章主要探讨平寨村制度文化的变迁。平寨村地域在清至民国年间的行政区划隶属状况经历了多次变迁,从历史和民族两个层面来分析其形成原因;在政治因素介入后,寨老在村寨和家族中的效力渐趋弱化;上世纪80年代重修家谱之风掀起后,呈现出现代观念与传统文化在家规族训及寨规民约中并存的局面。第四章主要以节日、婚姻、丧葬为代表来论述民俗文化的变迁。这些变迁都呈现出仪程渐趋简化、受现代经济观念影响较大的趋势,同时传统民俗中又加入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如与苗族共度“四月八”,丧葬中“习阴阳家言”及和尚和道士在丧仪中以主持人员的身份与摩师共同出现的和谐场景。第五章主要探讨平寨村布依族寨际与族际、寨内与族内、个体三个层面的交往与互动。本部分旨在探讨八个寨子通过互动逐渐形成一个村寨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生成一种次生性民族文化:即族际平衡条件下家族差异明显,族内个体地位渐趋凸显,并在互动中大量吸收汉苗文化元素,及在土著、土司与屯军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进行历史互动。这种次生性民族文化虽已生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还会增添新的元素,而且具有不稳定性。
【关键词】:平寨村 布依族 历史文化 变迁 次生性民族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2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背景10-11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1-16
  • 一、关于家族的研究11-13
  • 二、关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13-14
  • 三、关于布依族节日婚丧等文化事项的研究14-16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8
  • 一、田野前的资料搜集17
  • 二、田野调查法17-18
  • 三、文化因素分析法18
  • 第四节 研究目标及意义18-19
  • 第五节 平寨村概况19-22
  • 第一章 平寨村布依族家族的变迁22-44
  • 第一节 家族的迁入22-26
  • 一、魁山龙氏22-23
  • 二、平寨班王氏23-24
  • 三、大坝王氏24
  • 四、克酬王氏24-25
  • 五、龙窝旧寨陈氏25
  • 六、磨盖罗氏25-26
  • 七、破塘龙氏26
  • 第二节 家族的发展26-37
  • 一、人口的增加与再迁徙26-29
  • 二、农耕经济的发展29-35
  • 三、地戏兴起及修撰家谱35-37
  • 第三节 家族变迁的特征及原因37-44
  • 一、均自称“江西人”37-40
  • 二、从单一家族建寨到众姓杂居40-42
  • 三、发展的稳定性42-44
  • 第二章 生计方式变迁44-57
  • 第一节 稻耕主体生计方式44-52
  • 一、稻作农业器具变迁44-51
  • 二、稻作农业器具来源及变迁分析51-52
  • 第二节 手工业及养殖52-54
  • 一、纺织技艺的失落52-53
  • 二、平寨与克酬对于养鸭的不同认识53-54
  • 第三节 生计方式的现代变迁54-57
  • 一、稻耕主体地位下降54-55
  • 二、收入来源多元化55-57
  • 第三章 制度文化变迁57-66
  • 第一节 基层行政区划57-61
  • 一、行政区划隶属的演变57-59
  • 二、州县行政区划界限的变迁59-61
  • 第二节 家族制度与寨规民约61-66
  • 一、寨老在村寨社会中的效力渐趋弱化61-63
  • 二、家规族训中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并存63-66
  • 第四章 民俗文化变迁66-80
  • 第一节 节日66-69
  • 一、春节和七月半烧符包习俗的演变66-67
  • 二、清明节杀猪祭祖习俗的失落67-68
  • 三、“四月八坡”的演变68-69
  • 第二节 婚姻69-74
  • 一、婚姻圈扩大69-70
  • 二、彩礼和嫁妆的变迁70
  • 三、“不落夫家”习俗的失落70-72
  • 四、婚宴从“真三天”到“假三天”72-74
  • 第三节 丧葬74-80
  • 一、丧葬形式从火葬演变至棺木葬74-76
  • 二、丧仪主持人员构成由单一走向多元76-77
  • 三、从割牛耳到割猪耳77-78
  • 四、献祭和送礼的变迁78-80
  • 第五章 平寨村布依族各家族的互动与次生性民族文化的生成80-91
  • 第一节 平寨村布依族各家族的互动80-85
  • 一、寨际和族际的互动80-82
  • 二、寨内和族内的互动82-84
  • 三、个体之间的互动84-85
  • 第二节 次生性民族文化的生成85-91
  • 一、族际平衡及族际平衡条件下的家族差异85-86
  • 二、个体的地位渐趋凸显86-87
  • 三、大量吸收汉苗文化元素87-88
  • 四、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历史互动88-91
  • 结语91-93
  • 参考文献93-96
  • 致谢96-98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98-99
  • 附录99-128
  • 附录一 平寨村家族历史资料99-103
  • 附录二 地契103-111
  • 附录三 碑刻111-121
  • 附录四 地戏唱本121-122
  • 附录五 磨盖陈炳荣老人葬礼调查实录122-1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太平寨教产落实了[J];中国天主教;1995年02期

2 熊吉平;;家乡的太平寨[J];世纪行;2010年12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杰;;平寨特大桥钻孔桩的施工技术[A];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贵州省公路学会2008年技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立红;平寨镇 四措施明确“双创双建”职责[N];六盘水日报;2010年

2 曾加华 记者 蔡小兰;平寨镇成功引资1.3亿元[N];六盘水日报;2011年

3 周春荣邋本报记者 陈俎宇;山里人的大胆转型[N];贵州日报;2008年

4 马永刚;绿野新歌[N];六盘水日报;2008年

5 记者 龙先华;平寨镇学习实践活动做好“六字文章”[N];六盘水日报;2009年

6 罗琴;平寨镇平寨村 便民利民落实处[N];六盘水日报;2010年

7 何勇 本报记者 陈雨;文明是强村富民之本[N];贵州民族报;2014年

8 王江;六枝平寨镇 多措关怀计生特殊贡献家庭[N];六盘水日报;2011年

9 胡佐斌 范家立 本报记者 付晓敏;岳池太平寨:碉楼在这里成群[N];广安日报;2008年

10 曾加华 本报记者 刘伟;盆景山城打造“长寿”镇[N];六盘水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膑;侗族村落内部空间的社会关系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韬;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布依族历史文化变迁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布依族历史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42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7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