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基于嘉庆版《四川通志》的四川藏区关隘建设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6 16:29
  关隘是古代设防的重要建筑设施,是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与联系驻地。四川藏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为当地关隘的建设和国家权力的争夺提供了先天条件。然而关隘现今留存的遗迹极少,因此研究当地关隘建设发展与历史和城镇之间的联系,记载有当地关隘信息的史料文献便成为极其珍贵的依据。本文基于嘉庆版《四川通志》对关隘的相关记载,研究和总结清朝时期四川藏区关隘体系的建设状况和发展,探索其与城镇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联系。 

【文章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02)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嘉庆版《四川通志》的四川藏区关隘建设与发展研究


茂州直隶州图(来源:茂州直隶州志)

地图,地图,来源,关隘


183两边交流的唯一通道,也用以预防地域动乱的发生,控制区域间的平衡。图1茂州直隶州图(来源:茂州直隶州志)图2茂州对比地图(来源:高德地图)2.关隘的建造和行政等级作用以驻防御敌为主的关隘根据地形特点建造,配置八角碉、墩台、壕沟等设施巩固防御体系。位于松潘厅的镇卤堡“赚坑数百以防敌人侵扰……掘壕宽深丈许,长六百余丈……拓石砌墙垣一周,外掘壕堑以防冲突……”表现了当时关隘建造体系的完备程度。四川藏区境内的防御性关隘多在制高点筑造多层次的战碉,以加强纵深梯次和防御效果。为了加强防御能力,“或于碉外增壕,或于碉内积水,或附碉加筑护墙,地势本居至险,防御又极周密。”用于区分疆界的关隘作为地处重要位置的大型关卡,往往设置高厚的城墙和关门。位于打箭炉厅治的阜和营,雍正七年“设立都司驻防,筑石城,周一百四十五丈,门三”,记录了关隘城墙的宏伟尺度。精细宏大的建造方式同时显示了厅治关城的重要等级地位,等级较高的城墙关隘具有强烈的行政标志意义,有些甚至行政意义强于本身的防御意义,作为国家区分“化外”和“化内”的精神性象征而存在。因此除地域因素外,关隘的建设还受到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康熙五十七年清政府派兵进藏对阿喇布坦进行征服,当地番民投诚献地,后雍正四年对当地管辖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宁静山立碑定界,山以内为巴塘即清政府属地,山以外为达赖喇嘛属地。从事件可以看出巴塘作为民族交界之处的重要关口地位。清代康熙末年政府开始在四川藏区入藏边界为征平入侵西藏的准噶尔初设塘站,清廷还逐步开通川藏官道方便驻藏官员进出和传递文书,沿途逐渐增加设置驿站,并设兵驻守。此后经过逐步调整和添设,加强管理和供需,至第二次平定廓尔喀后,塘汛体系基


本文编号:3480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480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2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