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法租界外滩的形成与发展初探
发布时间:2022-01-14 06:49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驻沪领事依据与上海道商定的《上海租地章程》规定,对当时英租界内的原黄浦滩"纤道"予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修筑拓展,形成"外滩"。随后法租界仿英租界的做法,将其境内从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至十六铺码头的原黄浦滩"纤道"修筑并扩充为"法外滩"。在上海法租界近百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中,滨江大道法外滩拥有法租界内享誉盛名的宽阔林荫道,两侧的建筑和码头更是法租界自东向西建设发展的见证者。通过回顾和梳理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法租界外滩形成与发展的史实,分析法外滩区域的城市肌理以及沿滩重要建筑的案例,可以发现,法外滩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分码头区段的差异性特征。与外滩在城市绿化景观、天际线和建筑形式等诸多方面相比,法外滩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城市的另一番魅力及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章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1(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法外滩与外滩(1)
法外滩延伸(4)
1863年,法国邮船公司第一个在法租界外滩修建码头,并建成后来法外滩三大码头之一的“公司码头”。与此同时,英商太古洋行和美商旗昌洋行也分别成立轮船公司,在公司码头南侧购地,建造太古码头和旗昌码头。1872年12月,李鸿章派候补知府朱其昂筹办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展一系列收购码头事务。1877年1月2日,轮船招商局在收购旗昌轮船公司的轮船、码头、栈房之余,又将华商金利源、金方东、金永盛、金益盛四个码头一并收入囊中,统一定名“金利源码头”。自此,法租界外滩自北向南逐步形成三处大型码头,即公司码头(自洋泾浜至今金陵东路)、太古码头(自今金陵东路至新开河)和金利源码头(自新开河至方浜),有力地推动了此后上海航运贸易事业和法外滩商贸的发展(见图3、图4)。图4 法外滩商户数量(8)(作者自绘)
本文编号:3588026
【文章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1(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法外滩与外滩(1)
法外滩延伸(4)
1863年,法国邮船公司第一个在法租界外滩修建码头,并建成后来法外滩三大码头之一的“公司码头”。与此同时,英商太古洋行和美商旗昌洋行也分别成立轮船公司,在公司码头南侧购地,建造太古码头和旗昌码头。1872年12月,李鸿章派候补知府朱其昂筹办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展一系列收购码头事务。1877年1月2日,轮船招商局在收购旗昌轮船公司的轮船、码头、栈房之余,又将华商金利源、金方东、金永盛、金益盛四个码头一并收入囊中,统一定名“金利源码头”。自此,法租界外滩自北向南逐步形成三处大型码头,即公司码头(自洋泾浜至今金陵东路)、太古码头(自今金陵东路至新开河)和金利源码头(自新开河至方浜),有力地推动了此后上海航运贸易事业和法外滩商贸的发展(见图3、图4)。图4 法外滩商户数量(8)(作者自绘)
本文编号:3588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58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