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传承路径创新研究——以广东江门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3-01-07 10:11
从民俗学的视角考察广东江门地区的潮连洪圣诞、礼乐龙舟、开平泮村灯会的案例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三地特色民俗活动的参与人员、举办内容、举办时间和活动空间虽有一定变化,但该民俗活动仍能有效利用城市资源,将其用于自身的延续发展。由此可总结出把握"潜在群体""特色内容""关键时间""核心空间"四个重要元素的可行路径,为面临式微的民俗活动提供借鉴。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路径一:激发民俗传承的“潜在群体”
(一) 潮连洪圣诞———信仰维系, 逐渐扩大
(二) 礼乐龙舟———村落维系, 适度调整
(三) 泮村灯人———宗族维系, 适度开放
(四) 路径归纳:激发民俗传承的“潜在群体”
三、路径二:强化民俗内容创新
(一) 潮连洪圣诞———有选择性延续, 结合潮流创新
(二) 礼乐龙舟———传统活动延续, 程序有所增减
(三) 泮村灯会———程序严格保留, 细节适度创新
(四) 路径归纳:强化民俗内容创新
四、路径三:适时调整民俗活动时间
(一) 潮连洪圣诞———举办时间缩短与延长
(二) 礼乐龙舟———举办节点调整
(三) 泮村灯会———举办周期改变
(四) 路径归纳:适时调整民俗活动时间
1. 因应各自的特点以及城市人的需求进行调整。
2.“关键时间”得以保留。
3. 以各种方式补偿损失。
五、路径四:重构民俗活动的“核心空间”
(一) 潮连洪圣诞———适度复原与改变
(二) 礼乐龙舟———逐渐缩小与转移
(三) 泮村灯会———基本复原与异化
(四) 路径归纳:重构民俗活动的“核心空间”
1. 城镇化为“核心空间”的重构提供支撑。
2. 城镇化赋予“核心空间”以新的使命。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江门礼乐的“龙舟型社区”[J]. 宋旭民.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J]. 杨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3]开平泮村灯会与现代乡村生活[J]. 宋旭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4]新文化空间的建构与前瞻:从耕读传家到乡村新习[J]. 秦红增,曹晗.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5]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J]. 刘爱华. 民俗研究. 2016(06)
[6]东莞大井头女子龙舞文化探析[J]. 蒋明智,王爱仪.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7]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复兴策略研究[J]. 孙宽宁,徐继存. 社会科学辑刊. 2015(06)
[8]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与维度[J]. 刘爱华. 民俗研究. 2015(03)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缸瓦窑村的考察[J]. 丁智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10]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愁符号”的保护与传承[J]. 李枝秀. 江西社会科学. 2014(09)
本文编号:3728442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路径一:激发民俗传承的“潜在群体”
(一) 潮连洪圣诞———信仰维系, 逐渐扩大
(二) 礼乐龙舟———村落维系, 适度调整
(三) 泮村灯人———宗族维系, 适度开放
(四) 路径归纳:激发民俗传承的“潜在群体”
三、路径二:强化民俗内容创新
(一) 潮连洪圣诞———有选择性延续, 结合潮流创新
(二) 礼乐龙舟———传统活动延续, 程序有所增减
(三) 泮村灯会———程序严格保留, 细节适度创新
(四) 路径归纳:强化民俗内容创新
四、路径三:适时调整民俗活动时间
(一) 潮连洪圣诞———举办时间缩短与延长
(二) 礼乐龙舟———举办节点调整
(三) 泮村灯会———举办周期改变
(四) 路径归纳:适时调整民俗活动时间
1. 因应各自的特点以及城市人的需求进行调整。
2.“关键时间”得以保留。
3. 以各种方式补偿损失。
五、路径四:重构民俗活动的“核心空间”
(一) 潮连洪圣诞———适度复原与改变
(二) 礼乐龙舟———逐渐缩小与转移
(三) 泮村灯会———基本复原与异化
(四) 路径归纳:重构民俗活动的“核心空间”
1. 城镇化为“核心空间”的重构提供支撑。
2. 城镇化赋予“核心空间”以新的使命。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江门礼乐的“龙舟型社区”[J]. 宋旭民.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J]. 杨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3]开平泮村灯会与现代乡村生活[J]. 宋旭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4]新文化空间的建构与前瞻:从耕读传家到乡村新习[J]. 秦红增,曹晗.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5]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J]. 刘爱华. 民俗研究. 2016(06)
[6]东莞大井头女子龙舞文化探析[J]. 蒋明智,王爱仪.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7]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复兴策略研究[J]. 孙宽宁,徐继存. 社会科学辑刊. 2015(06)
[8]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与维度[J]. 刘爱华. 民俗研究. 2015(03)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缸瓦窑村的考察[J]. 丁智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10]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愁符号”的保护与传承[J]. 李枝秀. 江西社会科学. 2014(09)
本文编号:3728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72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