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简述藏族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5-24 07:04

  本文关键词:简述藏族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农业文明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文明形态,当人们进行耕垦、饲养、栽培之后,才开始有了农业文化。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业技术形成一定的体系,生产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并开始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才能称之为农业文明。其中,耕地、农具、作物、家畜家禽、水利设施等属于物态文明;土地关系、生产组织等属于制度文明;农村礼俗、农事节日等属于行为文明;土地崇拜、农神祭祀、农事文艺、农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属于心态文明。本文主要从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狭义文明的角度对西藏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和研究。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丰富多变,众多江河纵横,也是我国农业发祥地之一。众所周知,今天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为2500—4500米,气候严寒干燥。但在一万年前,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远比今天低,气候远比今天湿润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动物遍野、边布茂密的森林,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与生活。 藏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据藏史载:藏域也跟印度等地一样,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并记载了与古猿演化为人的科学论断相吻合的猕猴变人的传说。从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早在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青藏高原就能找到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些事实充分说明藏族的先民有世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青藏高原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数万年来,为了生存,古人奔跑在茂密的丛林中进行采集野果、捕杀猎物。古人身居森林,衣穿树叶,食用野果及兽肉,艰难的维持生活。他们通过长期劳动逐渐变人,并发明了农业。 关于农业的出现,民间流传着很多神话故事。如神猴发明农业、从须弥山缝隙中取来谷种、天神赐谷种、狗带来谷种等等。 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当人们在采集生活中逐步熟悉掌握了野生谷物的生长规律之后,就进行尝试种植,最终发明了农业。当时最主要的生产环节是播种和收获,靠双手来进行,如山南的“手耙田”,说明古人用手刨土种植谷物。后来人们逐渐使用石刀、蚌刀等工具来收割,用石磨盘来加工粮食。随着农业的出现,吐蕃先民逐渐制造了原始农具,种植了青稞等粮食作物,学会了制作陶器,有了原始纺织技术。 在青藏高原的很多地区都适合从事农业,并且早在石器时代各地都产生了原始农业,如在昌都地区的卡若文化、拉萨的曲贡文化、山南地区的昌果文化,以及黄河中游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等,都是属于距今约5000——3000年前的古文化遗址。这些事实雄辩的说明了至少在五千年前青藏高原已经出现了农业,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原始农业文明。 随着人口的增加,食物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人们需要开辟更多的耕地来种植粮食。农业必须在土地上进行,庄稼长在耕地上,因而土地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没有土地就无法种植粮食。所以出现了“争夺谷物而不和”,并且导致“分配土地”而形成四大种姓的现象。 仰韶文化系统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据考古证明,上述古文化遗址与西藏卡若遗址所发现的很多文物有惊人的相同和相似之处。这些相同和相似之处充分表明两地文化曾经有过相互交流和影响的关系。 西藏地区从古代就被称为蕃域。“蕃”这一名称与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地方称为“蕃”。由于雅隆河谷是青藏高原农业的发祥地和经营农业的中心,所以把这一地区叫做“蕃”。聂赤赞布在“蕃”地方建立了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布杰政权。后来,历代赞普的政权扩展到那里,此名称就波及到那里。 聂赤赞布统一雅隆诸部落以后,为了振兴吐蕃经济,狠抓农业生产,提高种植技能,吐蕃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号称吐蕃第一位贤臣的茹拉杰发明制造了梨轭,用二牛抬杠耕种土地,并开垦平原,引水入渠,改荒地为农田,烧木为炭,冶炼矿石,提取金银铜铁等。贤臣拉布果噶制定了统计牲畜数量和测量土地的单位,大力推进农耕生产技术,促进吐蕃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为雅隆悉补野部落创造了扩张势力的物质条件。 松赞干布完成统一大业后,就立即投入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当中。特别是他制定法律,保障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设置专门管理农牧业生产的官员,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期开始吐蕃社会的农牧业生产有了完美的结合。从芒松开始,设立集会制度,巡视农牧生产、清查农田农户,规定赋税制度,倍加重视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当时的农业已经进入相当发达的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生产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自从囊日松赞时期开始,大唐的医药和历算传入吐蕃。从此之后唐蕃关系更为紧密,友好往来更加频繁。特别是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时,引进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还带来精通造纸、酿酒、碾磨等的许多工匠,使吐蕃农业得到空前发展。 达日年赛率先制定吐蕃升斗标准,测量谷物与酥油。松赞干布时,为了适应统一的吐蕃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制定法律,统一了度量衡的标准。度量衡的统一,为农牧业产品交换和税收等方面提供了极大方便。 根据藏文史料记载,从远古时期开始,吐蕃先民种植五谷。卡若、曲贡、昌果等文化遗址发现了青稞、小麦、粟等的炭化颗粒。到吐蕃时期,农产品更为丰富。酿造业也很发达。同时,从唐引进茶叶等,丰富了吐蕃的农产品。 早在采集、狩猎的石器时代开始,古人对一年四季的变化,太阳的升落及其在天空中的位置,月亮的阴晴圆缺,动物的生活习惯,植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人们注意到物候的变化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关系,就更加注意对天象的观察,积累更多的天文知识,因而制定出原始农法。并出现了《象雄长者之历法》、《博密老妪之月历》等。天文历算逐渐走向理论化的道路。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野生植物的果实、根、叶、茎等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有关植物有毒无毒、是否可口、有无营养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医疗经验和知识,并提出有毒就有药的辨证思维,发现了很多植物的医药功能,发明了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特别是进入农耕时代以后,人们的医疗知识自然有进一步积累和提高。 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有限,对客观世界还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对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些自然因素和灾害现象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往往把它们看作是自然的恩赐和惩罚,以为自然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是有灵性的东西,因此加以崇拜,进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和恩赐,从而导致并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早期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崇拜“长寿五仙女”等的习俗。由于农业生产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所以有关农神的崇拜和祭祀就成了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组织部分,祈求农神保佑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达到丰收的目的。 当原始农业发明、发展之后,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关系更为密切,思想交流更为频繁,对语言和文字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使之得到更快的发展。可以说语言文字是生产劳动的产物。同样,绘画、舞蹈、音乐、雕刻等原始艺术的产生也都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这些艺术的起源,最初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而服务的。
【关键词】:古代 农业 种植 文化 吐蕃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8
【目录】:
  • 内容摘要3-5
  • 正文5-105
  • 参考文献105-108
  • 后记1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旺生;西藏原始农业初探[J];古今农业;1994年02期

2 陈金钟;西藏“六谷”之考[J];西藏研究;199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简述藏族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90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6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