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1——3世纪初辽西民族分布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06:47

  本文关键词:1——3世纪初辽西民族分布格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3世纪 辽西 民族 分布 格局 研究


【摘要】:“辽西”一词作为区域地理概念,最早是指辽河以西地区。包括:东起辽河或辽河西的医巫闾山,西至内蒙古的锡林浩特到河北张家口一线,北抵西辽河流域,即西拉木伦河两侧,南到大、小凌河流域或燕山山脉。在此区域内有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及它们的支流。最早在这一地区设立郡县建置的是燕国。西汉时期,在此区域内设有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另外还包括辽东郡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在此区域内设有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属国,也包括辽东郡的部分地区。 辽西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西部为中山,向东渐变为低山、丘陵,直至平原。有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等河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辽西农牧皆宜的地理与气候决定了其经济面貌可塑性强,政治因素、不同经济类型的民族的迁入都会对它发生影响。 辽西地区的原生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就表现出农牧结合的特点。西汉中后期,乌桓等少数民族南迁,与汉族接触频繁。辽西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经过西汉时期的调整发展,形成了以障塞为分界的基本分布格局。公元前后大小凌河流域的主要居民是汉族,这些汉族居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辽西土著居民,一部分是从中原内地迁居而来的移民。公元前后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主要居民是乌桓人。 辽西的经济地理状况对民族分布的天然规划,加上西汉政府限制乌桓进入鄣塞以内活动,并对乌桓实行扶植与打压相结合的政策,使辽西的民族分布呈现出以鄣塞为界的特点。 公元1-3世纪基本上与东汉王朝相吻合,这一时期辽西的民族分布格局因乌桓的发展、鲜卑的迁入而逐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乌桓人在 WP=41 辽西的扩散,和东部鲜卑势力在辽西的渗透。乌桓人自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迁到五郡塞外后,一直生活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由于汉王朝对其采取了扶植与限制相结合的政策,乌桓人的势力一直未能深入到辽西的郡县地区。随着汉王朝军事防御力量的衰落以及汉王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力量对比的变化,乌桓人的实力逐渐强大,逐步突破了鄣塞的限制,扩展到整个辽西地区。1世纪上半叶,乌桓突破了鄣塞的限制迁入包括整个辽西地区在内的塞内十郡。乌桓入塞初期分布较为分散,但很快随着周遭形势的变化逐渐集中起来。永平元年(公元58年),,鲜卑大破赤山乌桓后,乌桓尽失塞外地,转入塞内附汉。就辽西地区而言,乌桓主体开始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转而进入两凌河流域的郡县区。 辽西乌桓进入两凌河流域后,与汉族的经济政治联系空前加强,经过百年左右的发展,到公元2世纪中叶,辽西地区成为三郡乌桓的中心,其政治中心在柳城(今辽宁朝阳)。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乌桓依附袁绍亦加入到中原割据势力的混战中。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后,于建安十一年(207年)亲自率大军攻打柳城,三郡乌桓在辽西骤然衰落,其主体部分被曹操迁走,转战中原“为天下名骑”,乌桓至此基本退出辽西。 乌桓人的社会组织以落为基本单位,关于其人口的记载也多以落为单位。依一落7人计,辽西乌桓最盛时超过6000落,总人口当在42000人以上。 鲜卑同乌桓一样也是东胡的后裔,见于史籍的时间虽然比较晚,但却是一个异常有活力的民族,从公元49年开始与汉王朝接触开始,势力迅速壮大,据地极广,一直与乌桓、匈奴及东汉战和不定。鲜卑人作为一个整体在辽西的逐步扩散情况是,1世纪初鲜卑进入饶乐水——西拉木伦河流域,2世纪中叶控制老哈河流域,到3世纪上半叶已经进入大、小凌河流域。檀石槐军事大联盟解体后,鲜卑各部进入各自为政时期。 WP=42 在辽西分布的鲜卑此时主要是宇文部和慕容部。慕容部主要分布于大、小凌河流域。宇文部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鲜卑人每5人中出1名骑兵,据此可以推算辽西鲜卑的人口当不下于5万人。 辽西地区的居民除上述鲜卑人与乌桓人之外,还有汉族及其他民族。汉族所占比例相当可观,但其他民族的数量很少。 汉族是辽西的土著居民之一,辽西汉族的构成始终以固有居民和中原移民共同构成为特色。公元1—3世纪初,迁居辽西的汉族一种是为避战乱而逃往辽西者,一种随军阀作战或执行政治任务而流落于此地者,一种是被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抢掠来者。辽西境内的民族主要为汉族、乌桓和鲜卑,除此之外,在辽西境内还生活有汗人和匈奴人。 3世纪初,辽西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新的民族分布格局,伴随这个格局的形成过程,辽西的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密切交往中互相影响,各自在文化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民族分布格局由规则分布向杂居的改变使乌桓、鲜卑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接触日益增多,民族间物质、文化的广泛交流,对乌桓、鲜卑文化的发展影响甚深。主要表现为经济生活方面农业所占份额上升和冶铁的出现;社会结构方面世袭制度的确立和奴隶的产生。但乌桓和鲜卑的风俗习惯仍然得到了完好的保存。 辽西地区的汉族与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长期共处,在影响了少数民族的同时,自身也受到相当的影响。不仅被掠夺来的汉族百姓因为成为乌桓、鲜卑的奴隶而自然融入到乌桓、鲜卑社会中,乌桓、鲜卑的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8
【目录】:
  • 前 言5-6
  • 第一章 辽西概述6-9
  • 第一节 辽西的自然地理与气候6-7
  • 第二节 辽西的经济地理7-9
  • 第二章 公元前后辽西地区民族分布9-15
  • 第一节 大小凌河流域的民族9-11
  • 第二节 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民族11-13
  • 第三节 民族分布的特点及成因13-15
  • 第三章 1-3世纪初辽西民族分布格局15-25
  • 第一节 乌桓人15-18
  • (一)乌桓人在辽西的扩散15-17
  • (二)辽西乌桓人口17-18
  • 第二节 鲜卑人18-22
  • (一) 东部鲜卑移居辽西(1世纪末)18-19
  • (二) 宇文部移居辽西(2世纪20年代)19-20
  • (三)慕容部移居辽西(3世纪上半叶)20-21
  • (四)鲜卑人的分布情况21
  • (五)辽西鲜卑人口21-22
  • 第三节 汉族及其他民族22-25
  • (一) 汉族移民22-23
  • (二) 辽西汉族人口23
  • (三) 辽西其他民族23-25
  • 第四章 民族分布变化的影响25-32
  • 第一节 新的民族分布格局:杂居25-26
  • 第二节 乌桓鲜卑文化的变化26-29
  • (一) 经济生活方面26-28
  • (二) 社会结构方面28-29
  • (三) 风俗习惯方面29
  • 第三节 辽西汉文化的变化29-30
  • 第四节 辽西政治地位的变化30-32
  • 结 语32-33
  • 注 释33-38
  • 参考文献38-40
  • 论文摘要(中文)40-43
  • 论文摘要(英文)43-4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晓姣;朱红;;辽西方音形成的原因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京彩;三燕至隋唐时期朝阳城市地理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2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542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5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