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无棣)吴氏文化望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1:01
本文关键词:海丰(无棣)吴氏文化望族研究
【摘要】: 海丰(无棣)吴氏是清代山东享有盛誉的文化望族,该家族自顺治初年发展至宣统末年,历数百年而生生不息。海丰吴氏文化望族的崛起与海丰的地理、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农耕文化奠定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风气与教育环境以及积极进取、勇敢无畏的海洋精神,海丰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吴氏家族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海丰吴氏世系沿革脉络清晰。自明永乐年间迁徙到海丰,发展至清朝末年,吴氏家族经历了二十二世数百年岁月的洗礼,其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至九世的“潜德弗曜”、十世至十二世的“家声初振”、十三世至十七世的“繁荣鼎盛”、十八世至二十二世的“衰落转型”。 海丰吴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仕宦家族。开启振兴之门的先贤名哲不但创立了吴氏家族淳风厚德的家风,更为后人指明了耕读而仕的道路。他们在道德文章上勤修苦练,使吴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涌现出了很多在家族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其中,吴自肃不但是吴氏家族第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而且政绩卓著、著作斐然,既为后人树立了忠义、仁厚的道德典范,又不断激励着吴氏后人在科举仕途上积极进取,声名彰显,堪称“海丰吴氏崛起第一人”。吴绍诗与他的两个儿子吴垣、吴坛是吴氏家族振兴的重要人物,不但出任封疆大吏,身居显位,更以其胆略与才学成为清朝中期著名的法律专家,在清代政坛上颇有影响,堪称“海丰吴氏的重心人物”。吴式芬半生求学半生为官,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被称为“艺苑鸿才,禁林硕望”,其突出的文化成就使吴氏家族成为名冠齐鲁的文化望族,堪称“海丰吴氏的文化宗师”。吴重熹为官四十余载,始终保持一腔爱国热情,坚决抵制外来经济侵略,兴慈善,开自治,创实业、办西学,忧国忧民,为民谋利,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堪称“海丰吴氏最后的辉煌”。 吴氏家族仕宦群体在长期的从政生涯中,既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传统循吏的执政特点,又形成了吴氏家族鲜明的从政风格。具体概括为三点,即忠君爱民,清廉俭朴;诚信公正,勤勉谨慎;兴文宣教,以德化民。 海丰吴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化世家。吴氏家族在文学、法学、金石学、藏书学等学术领域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文学方面:自康熙初年至清末,涌现出了吴自肃、吴自冲、吴象弼、吴重熹等儒林隽秀,著述数十种,并编有家族文集《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试艺》,整个家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链,可谓一门风雅,诗书之泽不衰。在法学方面:乾隆年间,法学家吴绍诗参加了清代最高法典《大清律例》的编修,并修订全书纲领名例二卷;吴坛继承家学,精研法律,倾注毕生精力著《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该书资料丰富,内容广博,考证精准,对研究清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有重要学术价值,在清代法制史上堪称扛鼎之作。在金石学方面:吴式芬无论是在金石收藏、著述还是在封泥、印刻的收藏与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所著《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及与陈介祺合著的《封泥考略》在清代金石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藏书学方面:吴重熹的石莲庵收藏了大量古籍,多是古本、手抄本、稿本等珍品,见于著录的善本有42种,其中手抄本30种。吴重熹还刻有《石莲庵汇刻山左人词》、《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为文化典籍的保存做出了贡献。他还编辑修订了吴氏家族遗书,其中《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世德录》、《吴氏试艺》被称为吴氏“小四库全书”。 吴氏家族文化在传承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家族特色:一是代有著述,家族文化发展不间断;二是兼容并包,成果丰硕,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成就;三是藏书万卷,注重对文献典籍的收集与整理。吴氏家族文化之所以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内部原因取决于家族重视教育与文化积累;家族成员传承累世为官,家产丰厚,家藏广博;家族成员长期仕宦各地,文化视野开阔。外部原因取决于时代变迁与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婚姻与交游结成的文人集团的促进。 “彬彬三代方能世其家”。吴氏家族作为文化望族能够发展、繁衍数百年而历久不衰,这与吴氏家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家风密不可分。吴氏家族的家风可以概括为三点:即淳风厚德,直谅恬素;崇儒重文,耕读而仕;忠贞孝友,礼仪传家。吴氏家族的家风重视道德修身,强调文化传承,恪守封建人伦,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传统文化望族的家族特征。吴氏家族对家风的传承十分重视,历代先人均要求子孙“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在家风的感召与浸润下,吴氏族人的家族、家庭观念得到强化,传统家族的凝聚力得到加强,世系门第得以维护传承。
【关键词】:海丰(无棣) 吴氏 文化望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9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绪论12-18
- (一) 选题意义12-14
- (二) 学术史评述14-15
- (三) 主要内容框架15-16
- (四) 难点、创新与不足16-18
- 一、海丰吴氏望族的文化生态环境18-27
- (一) 海丰的地理、人文环境18-23
- 1. 渤海之间一大都会18-19
- 2. 八景之说19-21
- 3. 文明之区,翰苑之府21-23
- (二) 地域文化对海丰吴氏家族的影响23-27
- 1. 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23-24
- 2. 学校建设与尚文社会风气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24-25
- 3. 独特的海洋文化塑造了积极进取、勇敢无畏的家族精神25-27
- 二、海丰吴氏望族的世系沿革与发展概况27-47
- (一) 海丰吴氏的潜德弗曜——一世至九世27-30
- (二) 海丰吴氏的家声初振——十世至十二世30-32
- (三) 海丰吴氏的繁荣鼎盛——十三世至十七世32-42
- 1. 吴氏家族达到鼎盛的表现37-41
- 2. 吴氏家族出现鼎盛局面的原因41-42
- (四) 海丰吴氏的衰落与转型——十八世至二十二世42-47
- 1. 吴氏家族衰落的原因与表现42-44
- 2. 吴氏家族的转型与成就44-47
- 三、海丰吴氏望族的仕宦之路47-80
- (一) 文治武功,忠贞善政——海丰吴氏崛起第一人吴自肃47-54
- 1. 首位进士47-48
- 2. 忠贞勇武,万载扬威48-50
- 3. 强项为民50-52
- 4. 兴文宣教52
- 5. 山东人真好汉52-53
- 6. 补任山西分守河东道53-54
- (二) 明敏司寇,乾隆肱骨——海丰吴氏的重心人物吴绍诗54-62
- 1. 初入刑部54-55
- 2. 贤名满巩昌55-56
- 3. 出仕陕西首遇挫56
- 4. 办案云南56-57
- 5. 甘肃任上体恤民生57-59
- 6. 江西“老菩萨”59-60
- 7. 连遭贬斥,绝处逢生60-61
- 8. 荣归故里61-62
- (三) 法学名家,封疆大吏——吴绍诗之子吴垣、吴坛62-67
- 1. 大器晚成62-63
- 2. 谙习刑律,精晓铨政63
- 3. 湖北赈灾63-64
- 4. 与兄齐名64-65
- 5. 初仕江苏,勤政爱民65-66
- 6. 再仕江苏,鞠躬尽瘁66-67
- (四) 艺苑鸿才,禁林硕望——海丰吴氏的文化宗师吴式芬67-70
- 1. 坎坷科贡路67-68
- 2. 南安抗英68-69
- 3. 甘雨随车69
- 4. 主持乡试69-70
- (五) 晚清名士,匡时救国——海丰吴氏最后的辉煌吴重熹70-76
- 1. 早期的求索70-71
- 2. 与袁世凯的渊源71-72
- 3. 管理电报总局,创建中国红十字会72-73
- 4. 创办实业,推行自治73-74
- 5. 抵抗经济侵略74-76
- (六) 海丰吴氏望族的政风76-80
- 1. 忠君爱民,清廉俭朴76-77
- 2. 诚信公正,勤勉谨慎77-78
- 3. 兴文宣教,以德化民78-80
- 四、海丰吴氏望族的文化成就80-115
- (一) 诗文传家81-96
- 1. 海丰吴氏家族的诗文成就81-92
- 2. 诗文传家的代表人物与作品92-96
- (二) 法学成就96-102
- 1. 案件审理97
- 2. 编纂律例97-102
- (三) 金石学102-107
- 1. 金石著述102-104
- 2. 封泥印刻的收藏与研究104-107
- (四) 藏书刻书107-109
- 1. 石莲庵藏书107-109
- 2. 整理文集109
- (五) 海丰吴氏家族文化的特点与成因109-115
- 1. 吴氏家族文化的特点109-111
- 2. 吴氏家族文化的成因111-115
- 五、海丰吴氏望族的家风115-123
- (一) 淳风厚德,,直谅恬素115-119
- (二) 崇儒重文,耕读而仕119-120
- (三) 忠贞孝友,礼仪传家120-123
- 参考文献123-127
- 致谢127-12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新颜;李沈阳;;明清杜氏家族兴衰的社会学诠释[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551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551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