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侧翼边疆上的第三种社会形态——拉铁摩尔“绿洲社会理论”述评
本文关键词:中国侧翼边疆上的第三种社会形态——拉铁摩尔“绿洲社会理论”述评
【摘要】:绿洲社会是拉铁摩尔新疆考察的主要对象,也反映其边疆研究范式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绿洲景观的不同类型及亲疏关系,拉铁摩尔创建了以沙漠绿洲为经典形态的绿洲体系,并探讨了绿洲社会的总体特征。他认为,绿洲社会是一种可与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并列的第三种社会形态,而作为中国侧翼边疆上的绿洲社会,在与其它两种社会的交往中,表现出亲近农耕社会,排斥游牧社会的倾向。鸦片战争以后,工业化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破坏了绿洲社会故有的社会基础,绿洲社会最终隐藏在中国农业—工业化文明形态之中,但是其与中国内地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未根除。这一理论自"民族国家"的研究主流语境之外,率先发现新疆边缘族群的话语价值,有其超越时代局限的先进性,对分析中国目前所面对的新疆民族问题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其公式化的弊端也很明显。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拉铁摩尔 绿洲社会 新疆 侧翼边疆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拉铁摩尔在中国内陆边疆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2AZS01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K29
【正文快照】: 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是美国著名的中国边疆史学家,幼年和青年时代长期居住在中国,精通英、汉、俄和蒙古等语种。20世纪20—40年代曾多次深入中国内陆边疆地区进行考察,并将边疆地区的地域、人类和文明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曦;罗格平;;干旱区绿洲生态研究及其进展[J];干旱区地理;2008年04期
2 张世明;;拉铁摩尔及其相互边疆理论[J];史林;2011年06期
3 章永俊;;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J];史学史研究;2006年02期
4 袁剑;;20世纪上半叶的内亚研究与地缘政治——以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5 黄达远;;边疆、民族与国家:对拉铁摩尔“中国边疆观”的思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4期
6 许建英;;拉铁摩尔对中国新疆的考察与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4期
7 黄盛璋;论绿洲研究与绿洲学[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02期
8 张波;绿洲农业起源初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03期
9 马戎;;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黄达远;;在古道上发现历史:拉铁摩尔的新疆史观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龚文如;;明代弘治年间河南水灾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3 李永忠;;浅析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4 谢丽霞;王逍;;浅析中国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5 郑炎贵;;长诗《孔雀东南飞》与潜山之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李联;;清初统治者民族心理探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林家有;;论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黄向春;;“闽越”概念与福建地域文化研究[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雷弯山;;数字化时代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实践理性合理化[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7 王飞;;文化多元与人权普适——以和谐社会语境之民族习惯法的发展引导为例[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8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9 刘新利;;试论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A];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年
10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庆;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D];郑州大学;2010年
4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闫霞;绿洲人口变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韩威;青岛城市空间的形成及其初期嬗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香梅;汉代察举人才地域分布探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乃谷;;费先生讲“武陵行”的研究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周劲松;绿洲系统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方向——以高台绿洲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4 樊自立;塔里木盆地绿洲形成与演变[J];地理学报;1993年05期
5 程维明,周成虎,汤奇成,姚永慧,张百平;天山北坡前山带景观分布特征的遥感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6 罗格平,周成虎,陈曦;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7 罗格平,许文强,陈曦;天山北坡绿洲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特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8 韩德林,陈正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绿洲经济-生态系统──以玛纳斯绿洲为例[J];地理学报;1994年04期
9 程维明,周成虎,汤奇成,张百平,姚永慧;天山北麓前山带对平原区水文过程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10 季劲钧,苗曼倩;不均匀植被分布对地表面和大气边界层影响的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马戎;[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袁剑 德国弗莱堡大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晔;试评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永俊;;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J];史学史研究;2006年02期
2 黄达远;;边疆、民族与国家:对拉铁摩尔“中国边疆观”的思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4期
3 许建英;;拉铁摩尔对中国新疆的考察与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4期
4 黄达远;;在古道上发现历史:拉铁摩尔的新疆史观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徐维高;;拉铁摩尔小传[J];蒙古学信息;1982年04期
6 辛;;最近来华的拉铁摩尔[J];世界知识;1941年10期
7 J.杭锦;U.鄂嫩;徐维高;;欧文·拉铁摩尔年谱简编[J];蒙古学信息;1992年02期
8 高士俊;拉铁摩尔小传[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01期
9 梁元生;学者、政客与“间谍”:拉铁摩尔(1900-1989)[J];民国档案;1994年02期
10 岑丽春;;评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泽琳;;读书[A];共识(2011秋刊06)[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故垒;拉铁摩尔:见证中美数十年风云[N];中华新闻报;2006年
2 袁剑;边缘社会的外国眼: 拉铁摩尔及其中国边疆民族理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袁剑;长城的意义指向及其所体现的边疆意识[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宏伟;欧文·拉铁摩尔的边疆学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晔;试评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史天亮;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探析[D];新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67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567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