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俗人——一汉人村落“彩礼”和“嫁妆”的深描
发布时间:2017-08-02 19:23
本文关键词:理俗人——一汉人村落“彩礼”和“嫁妆”的深描
【摘要】: 已有人类学研究对彩礼和嫁妆就性质、功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表述,其中主要观点被概括为婚姻支付理论、婚姻偿付理论、婚姻资助理论等。尽管诸学者称之为“对婚姻交换行为的解释或探讨”,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这些依从功利主义视角所做的功能分析带有浓重的西式思维特性,很大程度上并非基于对习俗性行为意义的“译释”。受益于格尔茨“地方性知识”的理想型及“转译”理念,本文先对与彩礼、嫁妆概念相关的地方性事实“送”——牵涉着人和物的现象流和事件过程——进行微观地描述,然后阐明制约“送”的中国式礼仪与礼物关系的契合之处,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研究梳理,主要对彩礼和嫁妆概念进行“深描”,阐述将二者置于礼物交换(关系)范畴内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本文的民族志描述多基于前期调查之所见、所感、所记。依据汉人社会研究惯例,选取了一个汉人村落——S村作为研究单位,调查时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抛开当地人习俗观念中是否有与“彩礼”和“嫁妆”相匹配的地方性表述这一点不谈,如果说本文有任何创新之处的话,便在于将原本机械的物的交换现象置于连贯的事件过程——“送”之下来考量。除却第一章对问题和方法的简单界定,本文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主要是对与彩礼、嫁妆相关联的地方性表现“送”的描述。“送”与“事”的本土范畴息息相关,村民们“送”的过程中未包含丝毫财产、权利让渡观念,这些与彩礼和嫁妆有关的钱、物大多是作为婚事的消费品,作为婚事顺利结成的工具或手段,它们并不带有西方意义上的利益或功利色彩。 第三章意图说明涉及婚姻礼物流动的“送”体现着市场、权力、意识形态等功能性因素,揭示了习俗与其他外部制度的互动,是了解社会转型的媒介。本篇所述习俗性行为“送”背后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礼数,由于涉及礼物的流动,这一日常生活逻辑很大程度上可与作为总体社会事实的“礼物关系”互译。 第四章在文献梳理基础上指明“礼物交换”范式对“彩礼”和“嫁妆”的含括性及解释性。彩礼和嫁妆并非对男女双方家庭间财产流动现象的简单指涉,不只是对妇女劳动力的补偿,二者皆是与习俗和礼仪密切相关的行为和观念,可以引起很多其他方面的功能性事实,如法律制度、社会关系等,具有丰富的意涵。
【关键词】:深描 彩礼 嫁妆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问题8-16
- 第一节 关于彩礼、嫁妆的分析9-13
- 第二节 方法与框架13-16
- 第二章 "送"的套数16-34
- 第一节 过事16-23
- 一、在"事"中16-20
- 二、缴费与排场——"礼物"的政治经济学20-23
- 第二节 大行大市23-34
- 一、送"caili"23-25
- 二、"一绳捆"送25-29
- 三、"送"与"陪"29-34
- 第三章 来往不息屡送不止34-46
- 第一节 从"集体结婚"说起34-38
- 第二节 习俗与法律38-41
- 第三节 "送"的可能:礼与礼物关系41-46
- 第四章 余论:彩礼和嫁妆46-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 访谈提纲58-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J];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 潘泽泉;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种分析视角——以《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610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1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