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清代甘肃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发布时间:2017-08-05 05:00

  本文关键词:清代甘肃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更多相关文章: 甘肃 清代 城市发展 变迁


【摘要】: 甘肃,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为内地连接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桥梁与纽带,加之多民族交错杂处,历代皆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代以来,即已沿河西走廊一线设置了一系列的郡县城市,唐代更达到其城市发展历史的顶峰。宋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自西北向东南的转移,以及过度开发所导致的发展环境恶化,整个甘肃地区都处于相对衰落状态,甘肃城市也因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明代,因政府不能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的统治,故甘肃地区成为明王朝的边疆,并形成了系列军事极强的卫所城市。清以后,新疆地区为清王朝所有效控制和管理,甘肃则从边疆变为腹地,由此对甘肃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甘肃社会秩序的重建与日益稳定,清政府通过移民屯垦,改卫所设州县,建立新的行政建置等措施,加强了对甘肃地区的行政控制与治理,从而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政城市等级体系。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空间分布呈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多集中于黄河以东地区的特征。由于城市行政功能突出,因而在城市功能结构中,经济、文化功能相对较弱,并未能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 经济上,,随着清代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多民族交错杂居的甘肃地区在区域内外商人及外来主政者的积极推动下,以及在东部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下,城市工商业也渐趋繁荣。不仅各主要城市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市场,而且在民族交汇地区也形成了多个商贸兴盛的市镇。在这些城市的商品交换中,民族贸易成为重要的贸易内容。除传统的手工制作外,晚清甘肃城市工业尚出现了现代的大机器生产,从而呈现出新旧并存的局面。清代甘肃城市经济,无论是中前期的民族贸易还是后期的近代型工业的引进,都无不打上了明显的政治统治与控制的烙印。 与其他区域相较,清代甘肃城市人口构成的最大特征是多民族共处与居民的多元性。这种较为独特的居民构成又对城市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不仅表现为衣、食、住、行的多元化趋势,而且表现为宗教、民间信仰,节日风俗,消闲娱乐等内容的日益丰富。 随着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清代甘肃城市的文化教育亦较前代有所发展,并具有其他地区所少有的多元性、民族性特征。不仅各级官学、书院、社义学等教育形式在甘肃各城市逐步建立,而且别具特色的宗教教育也在部分城市中逐步得到完善。此外,清末之际的“新政",在偏居内陆的甘肃也出现了新式的职业教育与学堂教育,从而在文化领域也产生了现代的转型。尽管这种转型并不完善,但其历史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但是,日趋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方政府对民族问题处置失当而引发的动乱等,都极大地限制了清代甘肃城市的发展进程。特别是随着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偏居内陆腹地的甘肃不仅远离了中国的经济中心,而且还远离了日益发达的国内外市场。于是,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相对沿海、沿江及沿边开放地区而言,甘肃地区城市的变迁程度较弱,社会转型极不充分,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从总体上讲,这种局面的出现,既有客观的自然原因,也与人类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充分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免重蹈履辙,对未来的发展必是有益的。
【关键词】:甘肃 清代 城市发展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9;K249
【目录】:
  • 摘要2-4
  • 英文摘要4-10
  • 绪论10-26
  •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10-16
  • 二 研究的现状16-21
  • 三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1-22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22-26
  • 第一章 繁荣与忧患:清以前甘肃地区的城市发展26-49
  • 第一节 甘肃早期文明与城市的形成26-30
  • 一 甘肃地区的早期文明26-27
  • 二 甘肃地区城市的形成27-30
  • 第二节 汉唐时期甘肃城市的繁荣发展30-37
  • 一 政治军事拓展与甘肃城市格局的初步奠定30-32
  • 二 汉唐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32-33
  • 三 丝路贸易与城市繁荣33-37
  • 第三节 唐宋以来甘肃城市的渐趋衰退37-49
  • 一 唐宋以来甘肃城市的衰退37-38
  • 二 城市发展衰退的原因分析38-49
  • 第二章 继承与再造:清代甘肃城市的发展演变49-95
  • 第一节 清代甘肃城市发展的轨迹49-62
  • 一 多桀命运:明末清初的甘肃城市49-52
  • 二 恢复与发展:康乾到道咸时期的甘肃城市52-58
  • 三 曲折演进:同光宣时期的甘肃城市58-62
  • 第二节 清代甘肃城市空间分布与城市体系62-95
  • 一 城市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62-68
  • 二 城市的等级—规模体系及其演变68-82
  • 三 城市空间形态与内部功能结构82-95
  • 第三章 传承与演进:清代甘肃城市经济的发展95-166
  • 第一节 清代甘肃城市商业的发展95-134
  • 一 商品、市场与商路:清代甘肃城市商业的发展95-115
  • 二 商人组织与城市商业115-129
  • 三 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129-134
  • 第二节 清代甘肃城市工业的发展134-155
  • 一 类型多样的城市手工业134-142
  • 二 甘肃城市现代工业的萌芽142-151
  • 三 城市工业发展的特点151-155
  • 第三节 清代甘肃城市其他行业的演变155-166
  • 一 新旧杂糅的金融业155-161
  • 二 现代邮政通讯业的萌生161-166
  • 第四章 控制与融合:清代甘肃城市社会的演进166-239
  • 第一节 国家主导下的城市秩序重建与发展166-179
  • 一 格外重视的城池修筑166-169
  • 二 高度强化的城市驻军169-171
  • 三 从保甲到巡警:城市社会安全控制的制度变迁171-174
  • 四 从仓储到慈善:城市社会平稳运行的安全阀174-179
  • 第二节 城市居民构成及其社会生活179-205
  • 一 城市居民的构成180-185
  • 二 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185-205
  • 第三节 城市文化教育205-239
  • 一 官方教育及其近代转型205-231
  • 二 颇具特色的城市宗教教育231-237
  • 三 其他城市文化事业237-239
  • 第五章 发展与制约:清代甘肃城市发展评析239-267
  • 第一节 地理环境作用下的清代甘肃城市发展239-247
  • 一 从边疆到腹地格局下的城市发展239-240
  • 二 传统地理位置优势的丧失240-242
  • 三 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城市的作用与影响242-247
  • 第二节 政治机制与清代甘肃城市发展247-254
  • 一 动力机制的演化与清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分异248-250
  • 二 政治机制作用下的清代甘肃城市发展250-254
  • 第三节 多民族因素作用下的清代甘肃城市发展254-261
  • 一 多民族聚居对清代甘肃城市发展的推动255-257
  • 二 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对清代甘肃城市发展的影响257-261
  • 第四节 清代甘肃城市的滞后发展: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双重体现261-267
  • 一 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262-264
  • 二 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低下264-267
  • 结语267-272
  • 参考文献272-283
  • 附录283-295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简介295-297
  • 后记297-2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九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揭晓[J];新一代;2009年10期

2 付永正;;同治陕甘回民大起义后甘肃地区经济状况述评——以陕甘新驿道沿途为中心[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甘肃省领军人才、农业专家胡箭卫推广研究员[J];甘肃农业科技;2011年07期

4 马玉蕻;;弘扬国粹 书写华章——纪念建党90周年“马鹏飞书画作品展”开幕[J];丝绸之路;2011年15期

5 卓才仁卓玛;;香港道教联合会访问团赴甘肃省参观考察[J];中国道教;2011年03期

6 ;爱尚欣赏[J];现代妇女;2011年09期

7 ;张亚伟油画作品选登[J];新一代;2009年03期

8 常守强;;亮青春风采 抒壮丽情怀——甘肃省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暨先进青年表彰大会剪影[J];新一代;2011年06期

9 ;杏林撷英——甘肃省中医院名中医左进[J];西部中医药;2011年08期

10 ;军旅摄影家蒋光辉[J];西部大开发;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宇;陈晓妮;王芳;魏强;;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2 魏建和;李先恩;高海泉;杨世林;程惠珍;;甘肃省甘草麻黄资源状况调查报告[A];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张印红;王玉;冯新昌;;甘肃省0--6岁儿童血清Vit A缺乏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杨彦明;董锁成;;甘肃省酒泉市观光农业发展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朔民;;在甘肃省钱币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的贺词[A];甘肃省钱币博物馆开馆暨钱币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6 严江平;赵生龙;赵雪雁;;甘肃省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郭川;;甘肃省耕地变化灰色预测及对策[A];中国土地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8 张志峰;;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词[A];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C];2001年

9 张治安;;甘肃省钱币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A];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C];2001年

10 苏明贵;;甘肃省收费高等级公路养护机械化可行性实施方案研究报告[A];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学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笙;甘肃省成品油供应趋紧[N];中国冶金报;2004年

2 记者 王立强;甘肃省局:规范语言文字树行业新形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3 记者 郭兆锋 通讯员 尚琴萍;在农村建成9400多个“一会两站”[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4 秦锦丽邋陈安林;陈汉任甘肃省地矿局局长[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陈华;甘肃省GDP首次突破2000 亿[N];甘肃日报;2006年

6 洪一树;清代“大观园”宏琳厝[N];中国旅游报;2000年

7 记者 文洁 实习生 李锦泽;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成立[N];甘肃法制报;2006年

8 记者 王朝霞 白德斌;甘肃省旱情汛情形势严峻[N];甘肃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牛彦君;顺势而动 坚实迈进[N];甘肃日报;2006年

10 郭德峰;甘肃省天水粮油储备库有限公司揭牌[N];天水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仕明;清代甘肃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D];四川大学;2007年

2 曲金燕;清代文言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晓U

本文编号:623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23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6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