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民俗现场的物象表达及其视觉“修辞”方式

发布时间:2017-08-10 03:08

  本文关键词:民俗现场的物象表达及其视觉“修辞”方式


  更多相关文章: 视觉人类学 物象表达 符号 象征 民俗


【摘要】:传统的记事、表意和叙事,除了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物象或图像来实现。用物象和图像作为媒介,通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视觉"组词"和谐音、形容、比喻、象征等视觉"修辞"手段,形成具象的可视符号进行远距传播和错位传播,是历史和民俗中最具"艺术"精神的文化遗产。这种物象表达方式积淀在一定的文化系统或人群(如无文字民族)中,形成种种具象的甚至艺术化的形式结构及"修辞"方式。人们以物为信,用物象来借喻或象征,约定俗成地共享某些可表达、可解读和可传播的视觉语汇,并渐渐固化为相应的认知习惯和符号化系统。直到现在,即使是已经使用文字的人群,物象表达仍然是在某些场合通用的信息传递方式。和身体、动作、图像、空间等一样,物象表达的丰富视觉语汇及其修辞方式,是视觉人类学关注的人类视觉表达行为之一。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关键词】视觉人类学 物象表达 符号 象征 民俗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11&ZD18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3
【正文快照】: 在没有文字,也没有图像之前,人类可能利用物象来表意和记事。这种物象表达方式积淀在一定的文化系统或人群(如无文字民族)中,形成种种具象的甚至艺术化的形式结构及“修辞”方式。人们以物为信,用物象来借喻或象征,约定俗成地共享某些可表达、可解读和可传播的视觉语汇,并渐渐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瑜瑾;;佤族木鼓文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1期

2 梅英;;论佤族木鼓文化的现代变迁及其大众传播生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04期

3 瞿宏州;瞿州莲;;土家族的鼓习俗及其文化内涵[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4 王晓坤;鼓的文化意义——豫北群鼓个案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梅英;传播学视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高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绛州锣鼓传承变迁状况的考察与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2 郑睿;洛川蹩鼓的音乐文化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

3 陈美含;西盟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变迁[D];云南艺术学院;2013年

4 张超超;方可杰管弦乐作品《热巴舞曲》、《大起板》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48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48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1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