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02:08

  本文关键词:《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南诏德化碑 意识形态 不良整合


【摘要】:本文以历史民族学为基本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将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提出的、基于符号学和社会学张力理论的意识形态概念应用于《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认为《德化碑》意识形态源自南诏社会长期的不良整合,并对南诏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很强的模塑作用;要深入解读《德化碑》意识形态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其内涵、功能和意义必须建构出《德化碑》意识形态所根植的历史语境,并归纳总结出“德化碑”竖立之前南诏历史各个阶段的不良整合。 本文通过以蒙氏、乌蛮、白蛮及唐廷等为多重主位分别析解了“南诏”作为历史符号在“德化碑”竖立之前各个历史时期所密切关涉或所具有的“永昌沙壶”、“乌蛮别种”、“蒙白同盟盟主”或“云南王”等多重典型意指结构,认为“南诏”这一历史符号具有多重意义:“南诏”是本真哀牢文化的传承者,汉文化的悦纳者,及以濮、越文化为主体、并为汉文化所长期模塑的区域多元文化的感知者和悦纳者;“南诏”是乌蛮文化的接纳者和乌蛮在主流风俗-文化表象、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上的相异者;“南诏”是白蛮平等亲密的同盟者和领导者,还是白蛮自身根本利益的集成者、实现者和捍卫者;“南诏”是洱海地区的崛起者,是唐廷的“效命”者和“臣服”者,是唐廷所猜忌者和防范者,及唐廷的反叛者和杀戮者;“德化碑”竖立前夕,“南诏”是洱海地区白蛮的有功德、福祉和绝对政治权威的天降圣主、国君,是爨氏白蛮强势的征服者、劫掠者和恃武的统治者,是其境内北部地区白蛮的武力征服者和劫掠者;“南诏”是巍山以南地区哀牢享有崇高政治、军事威望的盟主,政权的领袖,甚至是有功德、福祉和绝对政治权威的天降圣主、国君,是其境内西部和南部地区哀牢的在特殊情势下相互妥协而形成的温和有德的羁縻统治领袖;“南诏”是洱海地区乌蛮的土地掠夺者、占领者和乏恩寡义的背叛者,是其境内北部和东部地区乌蛮的武力征服者和劫掠者。通过对“南诏”这一历史符号多重意指结构的析解,本文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与《德化碑》意识形态形成相关的南诏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中诸存在和诸关系的基本面貌,建构出《德化碑》意识形态所置身于其间的基本历史语境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本文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结合所自主提出的不良整合分析框架,分析梳理了“德化碑”竖立之前各个历史阶段蒙舍社会主要的典型不良整合的形成条件、形成原因、内涵及其影响,通过对各个分阶段内南诏社会诸元素存在状态及不良整合的历时态比较,归纳出导致《德化碑》意识形态产生的南诏社会持久不良整合的内涵:经济方面,首先,蒙氏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巩固是以相当程度上牺牲大蒙国经济体制、甚至蒙舍社会的稳定运行为代价的;其次,蒙氏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巩固是以相当程度上牺牲自身集中统一的经济权力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代价的。政治方面;首先,蒙氏政治权力地位的提升和巩固是以相当程度上牺牲大蒙国政治体制、甚至蒙舍社会的稳定运行为代价的;其次,蒙氏政治权力地位的提升和巩固是以相当程度上牺牲自身集中统一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的最大化为代价的。第三,在对外关系上,蒙氏对自主政治的追求总是以相当程度上牺牲自己最想得到的自主政治为代价的。文化方面,首先,蒙氏威望地位的提升和巩固是以相当程度上牺牲大蒙国文化体制、甚至蒙舍社会的稳定运行为代价的;其次,蒙氏威望地位的提升和巩固也是以在相当程度上自身威望地位的削弱为代价的;第三,蒙氏威望地位的提升和巩固也是以蒙氏在相当程度上丧失文化自决权为代价的。 在明确南诏社会持久不良整合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揭示出《德化碑》意识形态的内涵、功能和意义。 《德化碑》意识形态的内涵是:有王就有大蒙国,王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王有着龙一般的高贵血统、福祉和神圣、超凡的能力;王有着太阳一般恢弘的恩德和功绩;君、臣好像日月一样各自有道,君臣之道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唐廷虽有着玉石一般的魅力但却无德;吐蕃赞普有着春雨、霜风、光明一般仁明且审知机变之德。 若《德化碑》意识形态真能发挥蒙氏所期待的功能的话:蒙舍社会各群体—切关于自身诸方面社会地位变迁、自身在蒙舍社会的现实地位和角色状态、以及蒙舍社会的其它存在、关系和形势的反思和困惑都是毫无必要的,因为“王是诏”、“王是龙”、“王是日”,有王就有大蒙国,王的利益就是大蒙国的利益,王有着龙一般的高贵血统、福祉和神圣、超凡的能力,王所做过的、正在做的及将要做的事情无一不是奉天之旨意而为,其行为及结果皆合乎于“天理之常”,这一点,是已经为王太阳一般恢弘的恩德和功绩所完全证明了的、不争的事实。也正因为王有着高贵的血统、福祉、神圣、超凡的能力以及恢弘的恩德,只要能恪守君臣之道,王便必能令臣子“出入连城,光扬衣锦”,否则,“政乖必风雅变”,一旦社会动荡,臣子的切身利益亦无法保全。与唐或吐蕃的关系也尽在王的掌控中,唐廷虽是“玉”,但却无“德”;吐蕃赞普尽管有“德”,但凡事皆需“随世运机”,所谓“人无常主,唯贤是亲”,无论是唐或者是吐蕃,凡贤且有“德”于我者,则为依靠耳! 若《德化碑》意识形态确实能够对其时蒙舍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形势解观者之困惑,则毫无疑问,观者的思想和行为都将为之所模塑:忠于大蒙国国君并尊奉其旨意便成了当然的不二之选。由此,蒙舍社会持久不良整合所导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的张力也得以舒缓,蒙舍社会由很大程度上的社会危机复归于稳态。此即为《德化碑》意识形态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南诏德化碑 意识形态 不良整合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89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7
  • 导言17-61
  • 一、对本文题目所涉概念的必要规定17-29
  • (一) 南诏、蒙舍诏、云南和大蒙国17-19
  • (二) "南诏德化碑"和《南诏德化碑》19-20
  • (三) 意识形态20-26
  • (四) 《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26-29
  • 二、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29-45
  • (一) 为什么要选择南诏作为研究对象29
  • (二) 为什么要选择意识形态作为研究对象29-30
  • (三) 为什么要选择《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作为研究对象30-40
  • 1、"德化碑"竖立的原因令人困惑30-32
  • 2、南诏对唐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态度差异令人困惑32-36
  • 3、蒙氏与白蛮的关系有让人困惑之处36-38
  • 4、乌蛮与哀牢在8世纪中期蒙舍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让人困惑之处38-40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历史民族学40-45
  • 1、历史学、民族学和历史民族学40-43
  • 2、为什么要选择历史民族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43-45
  •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45
  • (一) 以对历史符号/南诏/的意义的深描展现阶段历史背景45
  • (二) 南诏社会不良整合分析框架的提出45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45-46
  • 五、《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暨《南诏德化碑》研究文献综述(1980-2011)46-61
  • (一) 《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文献综述46
  • (二)《南诏德化碑》研究文献综述46-61
  • 1、狭义和广义《德化碑》研究文献的提出46-47
  • 2、狭义《德化碑》研究文献综述47-51
  • (1) 关于《德化碑》能指层面研究的文献综述47
  • (2) 关于《德化碑》所指层面/意义层面研究的文献综述47-51
  • 3、广义《德化碑》研究文献综述51-59
  • (1) 南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51-55
  • (2) 天宝战争起因55-58
  • (3) "德化碑"竖立之前南诏文化与汉文化关系58-59
  • 4 、《德化碑》的研究现状59-61
  • 第一章 大蒙国建立初期之蒙舍社会及其不良整合61-138
  • 第一节 /南诏/意义之自本永昌沙壶61-81
  • 一、对通过/南诏/意义深描展现阶段历史整体面貌可能性的探讨61-64
  • (一) 历史符号定义的提出61
  • (二) /南诏/作为历史符号的确认61-62
  • (三) 以对/南诏/意义的深描展现相关阶段及整体历史面貌的可能性62-64
  • 二、/诏/语义的引申变化与/南诏/的原子意义64-66
  • (一) /诏/的原子意义和引申义64-65
  • (二) /南诏/的原子意义65-66
  • 三、/永昌沙壶/意义析解66-81
  • (一) /永昌/的历史意义及其变迁66-70
  • (二) /沙壶/的汉文化色彩70
  • (三) "哀牢文化"的要质及多元构成70-79
  • 1、"哀牢文化"的要质71
  • 2、"哀牢文化"的多元构成71-79
  • (四) /永昌沙壶/与/南诏/的多重意义之本真哀牢文化的传承者、汉文化及区域多元文化的悦纳者79-81
  • 第二节 /南诏/意义之乌蛮别种81-103
  • 一、对/乌蛮/意义的界定81-89
  • (一) 关于/乌蛮/意义存在的分歧81-82
  • (二) 《云南志》中/乌蛮/的使用及其影响82-86
  • 1、《云南志》中/乌蛮/的用法82-83
  • 2、《云南志》中/乌蛮/使用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83-84
  • 3、《云南志》中/乌蛮/的使用对/乌蛮别种/意义的影响及相关质疑84-86
  • (三) 对/乌蛮/意义的界定86-89
  • 1、方国瑜先生对/乌蛮/意义的经典解说86-87
  • 2、本文对/乌蛮/意义的界定87-89
  • 二、/乌蛮别种/意义析解89-103
  • (一) /乌蛮别种/有效意义的提出89-90
  • (二) /乌蛮别种/意义之乌蛮文化的接纳者90-94
  • 1、南诏与乌蛮相似的风俗-文化表象90-93
  • 2、南诏与乌蛮相似的风俗-文化表象的成因93-94
  • (三) /乌蛮别种/意义之乌蛮主流风俗-文化表象的相异者94-97
  • 1、南诏与乌蛮典型社会风俗的差异94-95
  • 2、南诏与乌蛮基本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95-97
  • (四) /乌蛮别种/意义之乌蛮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的相异者97-101
  • 1、南诏对白蛮文化或汉文化的态度97-99
  • 2、北部和东部乌蛮对汉文化或白蛮文化的态度99
  • 3、西洱河地区乌蛮对白蛮文化或汉文化的态度99-101
  • (五) /乌蛮别种/意义之乌蛮文化传统的相异者101-103
  • 第三节 大蒙国建立初期蒙舍社会之不良整合103-138
  • 一、本文所使用的南诏社会持久不良整合分析框架的提出103-110
  • (一) 社会"持久的不良整合"的界定103
  • (二) 帕森斯的社会基本功能需求满足理论和可预测阶段理论103-106
  • (三) 社会结构与韦伯的社会结构分层理论106-108
  • (四) 本文所使用的南诏社会持久不良整合的分析框架108-110
  • 二、蒙氏避祸前夕巍山社会结构分层和功能需求满足110-118
  • (一) 蒙氏避祸前夕巍山社会的主要构成群体及其特征110-112
  • (二) 蒙氏避祸前夕巍山社会的结构分层112-116
  • 1、政治权力分层112-113
  • 2、经济分层113-114
  • 3、社会威望分层114-116
  • (三) 蒙氏避祸前巍山社会结构和功能需求满足的特点116-118
  • 三、大蒙国建立前夕巍山社会结构分层、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118-119
  • 四、蒙白结盟前夕蒙舍社会结构分层、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119-136
  • (一) 大蒙国的建立与其时的蒙舍社会结构分层119-120
  • (二) 大蒙国的建立与其时的蒙舍社会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120-122
  • (三) 蒙白结盟前夕蒙舍社会的结构分层122-132
  • 1、经济分层122-127
  • 2、社会威望分层127-132
  • 3、政治权力分层132
  • (四) 蒙白结盟前夕蒙舍社会的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132-136
  • 五、大蒙国建立初期蒙舍社会的结构分层和不良整合状况小结136-138
  • 第二章 大蒙国崛起时期之蒙舍社会及其不良整合138-208
  • 第一节 /南诏/意义之"蒙白同盟"盟主138-155
  • 一、7世纪洱海地区白蛮的形成138-143
  • (一) /白蛮/原子意义的界定138
  • (二) 唐之前历代华夏政权及汉民在洱海地区的存在和经营138-140
  • (三) P鹑说那ㄡ阌攵5厍茁男纬,

    本文编号:653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53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e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