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吐蕃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12:04

  本文关键词:吐蕃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吐蕃 周边 民族关系 研究


【摘要】: 七世纪初,藏族人民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诸部落,结束了西藏高原长期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以逻些为中心的奴隶制吐蕃王朝。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青藏高原的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吐蕃王朝崛起后,随即向其四周广大地区进行武力扩张。在其势力扩张过程中,吐蕃不仅与其北邻吐谷浑、中原的唐王朝及于阗、突厥等西域诸民族发生密切的关系,还与南亚的泥婆罗、天竺及中亚的勃律、迦湿弥罗等国进行不同程度的接触与交往,发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吐蕃王朝与其周边民族的关系发展史丰富了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内容,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共分七章。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一章介绍了吐蕃王朝的建立过程,主要涉及到有关藏族族源的几种传说、藏族的远古社会、西藏高原上一些势力较强大的部落。雅隆部通过对这些部落的兼并,结束了西藏高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从而建立了吐蕃王朝。第二章介绍了吐蕃对吐谷浑的兼并及吐蕃对吐谷浑的统治状况。第三章论述了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和亲、和盟及战争构成了双方关系的重要内容。第四章介绍了唐蕃之间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唐蕃在经济、文化艺术、佛教、历算、医学、建筑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大大丰富和改善了汉藏两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兄弟情谊。第五章论述了吐蕃与其统治下的河陇地区的民族关系。第六章介绍了吐蕃、唐朝及南诏三者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复杂关系。第七章介绍了吐蕃与南亚的泥婆罗、天竺及中亚诸国的关系。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运用历史学与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在搜集、阅读和整理大量的有关汉藏古籍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辈学者研究的诸多成果,多视角、多方位地考察了吐蕃与其周边民族,尤其汉藏两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发展过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藏族与其周边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论证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历史演进以及藏族人民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藏族人民与我国其他民族的密切联系与融合,为日后西藏纳入元朝中央政权直接统辖,为最终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关键词】:吐蕃 周边 民族关系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8
【目录】:
  • 内容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绪论12-17
  • 第一章 吐蕃王朝概述17-42
  • 第一节 藏族的起源及西藏的远古社会17-30
  • 一、 西藏高原的原始居民17-20
  • 二、 四大氏族与六大氏族20-21
  • 三、 西藏高原上的诸邦国21-30
  • 第三节 吐蕃王朝的建立30-42
  • 一、 吐蕃王室始祖的传说31-35
  • 二、 雅隆部落的早期发展35-36
  • 三、 雅隆部落的势力扩张36-39
  • 四、 松赞干布对西藏高原诸部落的统一39-42
  • 第二章 吐蕃与吐谷浑的关系42-82
  • 第一节 吐谷浑政权的建立及与中原政权的关系42-48
  • 一、 吐谷浑西迁及建立政权43-46
  • 二、 吐谷浑政权与中原政权的关系46-48
  • 第二节 吐蕃对吐谷浑的兼并48-55
  • 一、 吐蕃与吐谷浑的早期关系49-50
  • 二、 松赞干布时期吐蕃与吐谷浑的关系50-52
  • 三、 松赞干布之后吐蕃对吐谷浑的兼并52-55
  • 第三节 吐蕃与唐朝对吐谷浑故地的争夺55-70
  • 一、 唐蕃大非川之战56-59
  • 二、 唐蕃青海之役59-62
  • 三、 唐收复安西四镇及唐蕃素罗汗山大战62-65
  • 四、 素罗汗山战后的唐蕃和谈及噶尔家族的覆灭65-70
  • 第四节 吐蕃对青海吐谷浑人的统治70-82
  • 一、 吐蕃扶植吐谷浑傀儡政权70-76
  • 二、 吐蕃对吐谷浑部众征收赋税76-78
  • 三、 吐蕃驱使吐谷浑部众为战争服役78-80
  • 四、 吐谷浑部众对吐蕃统治的反抗80-82
  • 第三章 吐蕃与唐朝的政治关系82-117
  • 第一节 吐蕃与唐朝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巩固82-95
  • 一、 文成公主入藏及唐蕃友好关系的建立82-87
  • 二、 金城公主入藏及对唐蕃友好关系的促进87-95
  • 第二节 吐蕃与唐朝的边界划分与和盟95-117
  • 一、 唐蕃赤岭划界95-98
  • 二、 唐蕃清水会盟98-103
  • 三、 吐蕃平凉劫盟103-107
  • 四、 唐蕃长庆会盟107-117
  • 第四章 吐蕃与唐朝的经济文化关系117-136
  • 第一节 吐蕃与唐朝之间的经济联系117-126
  • 一、 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子传入吐蕃117-118
  • 二、 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传入吐蕃118-119
  • 三、 中原地区先进的手工技术传入吐蕃119-120
  • 四、 唐蕃"缣马贸易"与"茶马互市"120-126
  • 第二节 吐蕃与唐朝之间的文化交流126-136
  • 一、 佛教及汉族文化传入吐蕃126-129
  • 二、 唐朝的天文历算知识传入吐蕃129-130
  • 三、 中原的医学知识传入吐蕃130-132
  • 四、 唐朝的杂技百戏、 音乐等传入吐蕃132-133
  • 五、 吐蕃的马球文化传入唐朝133-135
  • 六、 吐蕃的生活习俗对唐朝社会的影响135-136
  • 第五章 吐蕃与河陇地区的民族关系136-164
  • 第一节 "安史之乱"前的河陇形势136-140
  • 一、 唐朝扩充河陇的屯防军队137-139
  • 二、 河陇地区的屯田生产及养马畜牧139-140
  • 第二节 吐蕃对河陇地区的统治140-164
  • 一、 吐蕃在河西地区的职官系统140-146
  • 二、 吐蕃在河西地区的行政区划146-148
  • 三、 吐蕃在河西地区的田赋制度148-150
  • 四、 吐蕃与河西地区的民族关系150-159
  • 五、 张议潮起义及吐蕃对河陇统治的结束159-164
  • 第六章 吐蕃与西南诸民族的关系164-195
  • 第一节 唐朝初期的洱海诸蛮164-173
  • 一、 洱海六诏164-170
  • 二、 吐蕃与越析诏的关系170-173
  • 第二节 吐蕃与唐朝在西南洱海的争夺173-180
  • 一、 唐朝初期对西南地区的经略173-176
  • 二、 吐蕃与唐朝对西洱河诸蛮地区的争夺176-180
  • 第三节 吐蕃、 唐朝及南诏三者的关系180-195
  • 一、 唐朝对南诏的扶植及南诏政权的建立180-182
  • 二、 天宝战争及南诏与吐蕃结盟182-187
  • 三、 南诏与吐蕃的关系破裂187-191
  • 四、 点苍山会盟及南诏与吐蕃友好关系的结束191-195
  • 第七章 吐蕃与南亚及中亚诸国的关系195-212
  • 第一节 吐蕃与南亚民族的关系195-205
  • 一、 吐蕃与泥婆罗195-199
  • 二、 吐蕃与天竺199-205
  • 第二节 吐蕃与中亚民族的关系205-212
  • 一、 吐蕃与勃律205-209
  • 二、 吐蕃与迦湿弥罗209-212
  • 附录一 吐蕃赞普世系212-214
  • 附录二 吐蕃民族关系史大事记214-224
  • 附录三 《南诏德化碑》碑文224-229
  • 附录四 参考文献229-241
  • 后记24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常京春;唐德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吕学良;唐代悹宁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卓玛措;拉卜楞红教寺桑饮孟杰林之历史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侯慧灿;藏式家具的隐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88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88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9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