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末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研究
【摘要】: 关于清末基层社会控制的研究,是中外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内地的华北和沿江沿海等地,相对来讲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控制研究尚属薄弱。鉴此本文选取清末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考察对象,对这一时期该地区的社会控制问题做一初步考察,以求丰富中国近代基层社会史的研究。 本文运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采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并兼用历史比较法和历史人类学的方法,从中央与地方、国家(政治)与社会两个层面,以官府、宗教(喇嘛教和天主教)、士绅(地商)和民众为视点来考察清末鄂尔多斯地区的基层社会控制系统演变的趋向及其特点。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共分六章,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概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并从清末基层社会控制研究和鄂尔多斯历史研究两个方面,对与本文有关的相关研究动态作了总结、归纳。 第二章“清前期中央与鄂尔多斯的地方关系”。考察了清前期清政府与鄂尔多斯地方的关系,其内容涉及到:清政府对鄂尔多斯基层政权的设计以及清政府在鄂尔多斯实行的宗教政策。由此在鄂尔多斯形成了分别以蒙旗政权和喇嘛教为主体的世俗社会控制系统和宗教控制系统,并对这两个社会控制系统对社会的控制方式进行了考察。这两个控制系统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与同时期内地的基层政权相比,鄂尔多斯的基层政权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第三章“清末鄂尔多斯面临的变局”。由西方势力入侵引发的边疆危机和广大牧民反抗王公横征暴敛的运动,导致了清末鄂尔多斯社会的动荡。而汉族移民的大量移入和蒙旗吸纳汉民的局限性,对鄂尔多斯原有的社会控制提出了挑战,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的重建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四章“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组:鄂尔多斯社会控制的新格局”。本章具体探讨了清末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的构建。首先是蒙旗的基层政权通过调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形势的变化,但针对调适后的蒙旗基层政权的局限性,清政府不得不通过对鄂尔多斯基层政权的重建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这样鄂尔多斯出现了二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清政府在鄂尔多斯基层政权的重建,导致了蒙旗自主权的部分丧失,引起了蒙古王公贵族的反抗。同时清政府宗教政策的改变,使得喇嘛教的社会控制力量逐渐降低。 第五章“清末国家与社会的调适和互动”。首先分别考察了清末鄂尔多斯新的社会力量的产生及其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展;然后考察了清政府加强社会控制的努力。地商和天主教通过建立自己的社会控制系统、树立自己的权威、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维护社会治安等,扩展了其社会活动空间。由此,清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清政府加强社会控制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了绅权的蜕化;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天主教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其势力呈现出进一步扩张的趋势,国家的社会控制力在天主教王国迅速流坠。 第六章“结语——鄂尔多斯模式的总结”,对晚清鄂尔多斯的社会控制的模式进行了总结并从中概括出若干特点。清末鄂尔多斯社会控制的演变是以政治为先导的,集中表现为国家权力的下沉。此外,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还具有控制主体的多元化和控制中心的分散化、行政管理体制的二元化、蒙旗原有社会控制的衰落、绅权作用的特殊性等特点。清末鄂尔多斯社会的动荡不安,体现了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对社会整合的失败。
【关键词】:清末 鄂尔多斯 社会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52;K292.6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9-10
-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10-14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14-16
- 第二章 清前期中央与鄂尔多斯地方的关系16-35
- 第一节 鄂尔多斯的基层政权与社会控制16-21
- 第二节 清政府的宗教政策与喇嘛教的广泛传播21-35
- 第三章 清末鄂尔多斯面临的变局35-45
- 第一节 清末鄂尔多斯社会的动荡35-37
- 第二节 汉族移民社会的增长37-43
- 第三节 清政府的财政枯竭43-45
- 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组:鄂尔多斯社会控制的新格局45-63
- 第一节 二元制管理体制45-52
- 第二节 蒙旗自主权的部分丧失52-56
- 第三节 清政府宗教政策的改变与喇嘛教的衰落56-63
- 第五章 清末国家与社会的调适和互动63-89
- 第一节 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63-72
- 第二节 社会力量活动空间的扩展72-81
- 第三节 官府加强社会控制的努力81-89
- 第六章 结语──鄂尔多斯模式的总结89-90
- 主要征引与参考文献90-9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8-99
- 后记99-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子奇,于春梅;近代日本满蒙政策的演变[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2 陶继波;人口与历史──内蒙古河套地区移民的历史考察[J];北方经济;2001年02期
3 李细珠;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J];近代史研究;2003年02期
4 包红梅;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成因分析[J];前沿;2004年04期
5 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灾荒[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民教冲突——也说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薄艳华;1900年绥远地区教案经过——兼及相关史料的准确运用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于永;明清内蒙古西部土地开发与沙化的历史借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杨选娣;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汉族移民与“犋牛”村名的产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肖瑞玲;清末放垦与鄂尔多斯东南缘土地沙化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占军;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D];暨南大学;2005年
2 哈斯巴根;18—20世纪前期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区域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以1928—1949年川康地区县政整改为例[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12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71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