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7-09-10 18:01

  本文关键词: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虚拟民族志 虚拟田野 浸染


【摘要】:互联网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学界对虚拟民族志这一网络研究方法缺乏结合具体研究的反思与总结。从中国本土研究的实践与反思出发,发现为了步步深入网络文化,田野边界较难确定,研究者不能想当然地忽略网络之外的世界。为了整体性贴近网络文化,通过"浸染"这一具体的操作方法,感悟与总结该虚拟田野的整体文化。而通过与虚拟田野的局内人建立关系的研究策略,可以帮助研究者尽快、深入地了解田野的"真实"。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虚拟民族志 虚拟田野 浸染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人际交往与亲密关系的社会学研究”(13CSH005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研究项目(FRF—BR—13—036)
【分类号】:K28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一)虚拟民族志方法研究的缺失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活网络化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人类社会最显著的社会变迁之一(刘少杰,2013)。社会形态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革。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两个方面:一是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J];国际新闻界;2009年05期

2 黄盈盈;潘绥铭;;论方法:定性调查中“共述”、“共景”、“共情”的递进[J];江淮论坛;2011年01期

3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年05期

4 任娟娟;;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4期

5 张娜;潘绥铭;;互联网与性: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河北学刊;2014年02期

6 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年05期

7 卜玉梅;;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J];社会学研究;2012年06期

8 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研究方式[J];学习与探索;2013年07期

9 任珏;;身体的在场:网络民族志的性别反身性[J];新闻大学;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远行;传统复兴?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体视角与功能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李远行;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本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梁力予;任露凌;万艳华;;“基于LBS的社交网络”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与运营中的应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年07期

4 顾辉;;现代社会学中的意象结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5 刘艾;;论就业安全教育实践中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基于贵州省三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高芙蓉;;浅议加强企业团队管理与构建和谐组织[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马丹丹;;匪患冲击下的民间宗教重建——十一联保的启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叶登耀;;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心理和谐的几点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杨文安;祭龙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6 郝彩虹;;冲突与和谐——从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看我国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彭国胜;;农民对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观体验与政府信任的构建——基于贵州省的实证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宋帅;;中部城郊村庄精英的现状及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新郑市河李村为个案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彭红艳;刘伦文;;国家与乡村关系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张中复;;都市回族问题研究定位的再思考——从“社区”与“现代化”的互动观点谈起[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8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莉;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飞;西部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工作的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欢;库克的交换网络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陈训剑;侨乡的巡海大王崇拜[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秦艳姣;水库移民村落的私人互助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钱宇春;论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背景、特征及其路径[D];江苏大学;2010年

10 张园;80后群体职业化进程中自我认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学銮;网络社会学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华芹;网络人类学:网络空间与人类学的互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4 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5 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J];江淮论坛;2011年05期

6 邓伟志,范建伟,施蔷生;关于建立中国网络社会学的问题[J];江海学刊;2001年04期

7 刘亚;;“二奶”阿珍:一个在虚拟世界中建构主体的故事[J];开放时代;2009年01期

8 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童星,罗军;网络社会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挑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黄少华;网络时代社会学的理论重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敏;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2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3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高丙中;;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5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王珏;;《一条螺旋形的道路——留声机是如何改变了民族志》书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冯学红;;民族志书写的创变走向与图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海燕;陈融;;口述民族志:人类学的另一种探索[J];文化学刊;2009年01期

10 彭兆荣;谭红春;;民族志的“真实性”[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2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4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6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8 陈瑶;电视与屯堡社会[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5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25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6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