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民国时期“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提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9-11 09:31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提出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平等 新疆 民国时期


【摘要】: 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是实现新疆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而民族平等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辛亥革命时期,冯特民等人提出了民族平等,这为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提出与实践开了先例。此后,在整个民国时期的新疆,民族平等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了解和接受,民族平等的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民族平等的实践更是在法律和政治生活领域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领域发展。 全文分四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萌芽,主要分析革命党人、杨增新、金树仁的民平主张及实践;第二部分,“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形成,主要论述盛世才的“民族平等”思想的来源、在六大政策中的体现及具体措施。其中包括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关于“民族平等”的主张与实践;第三部分,“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新变化,阐述国民党直接统治新疆期间的“民族平等”思想与实践;第四部分,“民族平等”理论与实践评析。主要包括“民族”和“民族平等”概念在新疆的变化,“民族平等”在新疆实践中的特点,以及对“民族平等”在新疆实践的反思。 民国时期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新疆各民族的认知和新疆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一时期的民平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各种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民族平等 新疆 民国时期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9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14
  • 一、“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萌芽14-25
  • (一) 革命党人“民族平等”口号的提出与实践14-20
  • 1. 近代的“民族”、“民族平等”概念14-16
  • 2. 革命党人民族平等的思想与实践16-20
  • (二) 杨增新、金树仁对“民族平等”的认识20-25
  • 1. 杨增新对民族平等的认识20-24
  • 2. 金树仁的民族政策24-25
  • 二、“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形成25-42
  • (一) 盛世才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与变化25-37
  • 1. 盛世才“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26-27
  • 2. “民族平等”思想的来源27-33
  • 3. “民族平等”思想的实践33-37
  • (二) 共产党人关于“民族平等”的主张与实践37-40
  • 1. 联共、中共党员在新疆的活动37-38
  • 2. 共产党员提出的“民族平等”的思想与实践38-40
  • (三) 盛世才时期民族平等政策的得与失40-42
  • 三、“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新变化42-46
  • (一) 国民党对“民族平等”的认识及变化42-44
  • (二) 国民党治新时期的“民族平等”思想的实践44-46
  • 1. 在“施政纲领”中对各民族权益给与保障44-45
  • 2. 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政议政权45
  • 3. 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45
  • 4. 与民族分裂运动作斗争45
  • 5. 倡导自治45-46
  • 6. 发展民族文化46
  • 四、“民族平等”思想与实践评析46-55
  • (一) “民族”和“民族平等”概念在新疆的变化46-51
  • 1. “民族”概念在新疆的变化46-50
  • 2. “民族平等”概念在新疆的变化50-51
  • (二) “民族平等”在新疆实践中的特点51-52
  • 1. 在曲折中发展51-52
  • 2. 民众对民族平等的向往、支持52
  • 3. 建立难、破坏易,民众的信赖一经破环,很难恢复52
  • 4. 对“民族平等”思想的提出与运用由被动向主动发展52
  • (三) 对“民族平等”在新疆实践的反思52-55
  • 1. 对“民族平等”的理解53
  • 2.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53-55
  • 参考文献55-59
  • 注释59-64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64-65
  • 致谢6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继青;社会转型时期杨增新的民族宗教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宋淼;我国民族平等在新疆的实践[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9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29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1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