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近代中俄冲突下的黑河地区中国商人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1:29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俄冲突下的黑河地区中国商人群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黑河地区 中俄贸易 近代商会 中俄冲突


【摘要】:黑河是中国东北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黑龙江南岸,对岸即俄罗斯远东第二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黑河市的城市规模并不很大,但却是清末最北端的自开商埠和新中国第一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的建城历史并不算悠久,却几乎见证了近代中俄关系的整个发展历程。从1858年《瑗珲条约》之后,隶属于瑗珲的黑河便成为了中俄边界地带,其后的黑河可谓多灾多难,先后经历了庚子俄乱、日俄战争等重大社会变动,也正是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黑河完成了由少数民族聚落向近代化的工商业城市的转变。在历史上,由于1900年庚子俄乱之时沙俄军队在入侵中国东北的战争中烧毁了大黑河屯,因此,黑河的建城始于清政府通过自开商埠政策收回东北地区。为了防范列强侵犯国家权益并增加财政收入,清末开始实行自开商埠的政策。由于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与沙俄分别占据中国东北地区,并均无撤军之意;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清政府提出了在东北设置自开商埠,希图通过引入众多西方国家的势力造成东北地区各势力的“均势”局面以收复东北地区权益,于东北地区自行开放了16个通商口岸,其中,黑河就是最北端的通商口岸。黑河于1907年从沙俄手中收回重建、1909年设立海关正式开始商业发展,逐渐从原来隶属于瑷珲的一个村屯发展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成为中俄贸易的重镇。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大量在此聚集的商人在黑河地区的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地方走访及田野调查搜集到不少一手材料,其中有部分涉及民国时期黑河当地商人团体的档案材料,有助于全面认识民国黑河商人的情况,补充和完善学界的此类研究。本文即选择黑河地区最为重要的两个商人组织——黑河商会和旅俄阿穆尔省华侨总会为切入点,拟通过对近代黑河地区中国商人群体的研究来探讨商人群体尤其是商会组织对黑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并试图通过区域性个案的研究探讨商人组织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质。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交待黑河的自然环境,这是黑河地区商业和商人群体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章介绍黑河商会的建立过程及组织情况,除内部的机构建置及规章原则外,还着力探讨其人员构成及其与政府和当地其他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清楚地了解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第三章介绍俄阿穆尔省及旅俄阿穆尔省华侨总会的情况,由于黑河地区中俄贸易的特殊方式,使得黑河本地商人同旅俄阿穆尔省侨商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两者不仅在人员构成上有相当大的重合性,同时也有着相近或相同的利益诉求。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本章将着重叙述并分析在近代中俄关系发生频繁而剧烈的变化过程中,商人群体如何组织以应对各种困境。最后将对近代中俄贸易冲突下的黑河地区商人群体的活动进行分析和评判,得出本文的结论。
【关键词】:黑河地区 中俄贸易 近代商会 中俄冲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绪论12-26
  • 一、选题意义12-13
  • 二、相关研究综述13-20
  • 三、研究资料与研究构想20-26
  • 第一章 自开商埠前后的黑河26-50
  • 第一节 黑河道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26-29
  • 第二节 自开商埠之前的黑河29-34
  • 第三节 自开商埠之后的黑河34-41
  • 第四节 开埠后黑河的对外贸易41-49
  • 本章小结49-50
  • 第二章 黑河商会的成立与发展50-82
  • 第一节 黑河商会50-60
  • 第二节 黑河镇的商人与商号60-67
  • 第三节 黑河商会与黑河道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67-74
  • 第四节 黑河商会、商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74-79
  • 本章小结79-82
  • 第三章 俄阿穆尔省与旅俄阿穆尔省华侨总会82-106
  • 第一节 阿穆尔省的创建与发展83-86
  • 第二节 阿穆尔省的中俄贸易特点及原因86-91
  • 第三节 阿穆尔省华人的生存状况91-100
  • 第四节 旅俄阿穆尔省华侨总会的建立与发展100-104
  • 本章小结104-106
  • 第四章 中俄冲突下黑河地区商人群体的活动106-138
  • 第一节 沙俄政府时期106-118
  • 第二节 俄罗斯共和国及其残余势力统治时期118-125
  • 第三节 远东共和国时期125-130
  • 第四节 苏俄——苏联时期130-137
  • 本章小结137-138
  • 结论138-142
  • 一、商会组织的作用和性质138-140
  • 二、华商的中国认同感及其来源140-141
  • 三、商人的群体认同感及其来源141-142
  • 参考文献142-147
  • 附录147-153
  • 致谢153


本文编号:834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34284.html

上一篇:义渠东羌考  
下一篇:金凉州历史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0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