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及其变迁(1920-1937)
本文关键词: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及其变迁(1920-1937)
【摘要】: 圣约翰大学1879年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创办于上海西郊,起初叫圣约翰书院,1906年在美国注册升级为大学。圣约翰大学的卜舫济接任校长后,突飞猛进地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全国著名教会大学,吸引众多富商官宦子弟入学。作为一所西方背景的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校园生活具有浓重的西洋色彩。 本文作者对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产生了兴趣,仔细阅读有关约大的档案资料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往的校史写作中视为重要的事件:如校园建筑的增加、学制的变更、学潮的突发、校庆典礼、政权鼎革,对校园日常生活的改变非常微弱。校园生活在圣约翰大学的历史上表现出强劲的韧性,也就是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貌似重大的事件其实并不重要,风浪过后校园内还是一如既往地运转,但漫长的立案问题却给校园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于是本人萌发了从约大校园生活的变迁来重新书写校史的意愿。 本文的论述即由此展开,详细描述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课余生活、校园组织,并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考察很有争议的宗教教育实际效果问题。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对校园生活的具体描述,而是希望把它作为分析历史的工具,对约大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做出新的解释,以弥补和修改主流叙述的既定模式。第三章六三学潮的研究,从日常组织和生活规律探讨学潮借助哪些日常结构迅速爆发,分析学潮的远因是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的个人恩怨、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中西教员之间的不平等待遇等。并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状态,探讨学潮的最终走向及其结果。第四章主要讲述持续20年之久的立案问题对圣约翰大学悠久传统的形塑作用,亦即政治权力对校园生活的介入。最后一部分有关校友组织的内容,它是校园生活的延伸,毕业生通过校友组织与校内生活互动互利,成为圣约翰大学不可多得的外围保护屏,校友们在解决校内问题上发挥作用。
【关键词】:圣约翰大学 日常生活 国民政府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58;K295.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绪论7-15
- 一 文献回顾7-10
- 二 作为分析工具的日常生活史10-13
- 三 所用史料13-15
- 第二章 鼎盛时期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15-37
- 第一节 圣约翰大学的日常生活15-19
- 一 圣约翰大学的作息规律15-17
- 二 学生衣食住行的消费17-19
- 三 学生的喜怒哀乐19
- 第二节 校园组织与学生的交际网络19-27
- 一 同乡关系20-21
- 二 社团活动与学生分层21-23
- 三 体育比赛与圣约翰意识23-25
- 四 圣约翰大学的独特传统25-27
- 第三节 基督教信仰与人伦教育27-37
- 一 日常生活化的基督教教育27-32
- 1 教学生活中的宗教活动28-29
- 2 课外生活中的宗教教育29-30
- 3 与传教士的私人往来30
- 4 宗教节日与作息规律30-31
- 5 慈善活动31-32
- 二 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实况32-35
- 1 标准的基督徒32-33
- 2 名分上的基督徒33
- 3 隐形基督徒33-35
- 三 宗教信仰、实践与校园政治35-37
- 第三章 突发事件与圣约翰大学校园生活37-71
- 第一节 日常组织与突发事件38-45
- 第二节 革命众生相45-54
- 第三节 生存需求与舆论之战54-60
- 第四节 集体记忆的形成与膨胀60-65
- 第五节 两所大学校园氛围之比较65-69
- 结论69-71
- 第四章 立案问题与教学生活的改变71-114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与圣约翰大学的反应75-85
- 一 党化教育与学校拒绝立案75-78
- 二 条例在地方上的落实78-79
- 三 圣约翰大学的对策79-83
- 四 美国圣公会与国民政府83-85
- 第二节 政府的惩戒方式及其对约大影响85-95
- 一 立案的惩戒条例85-86
- 二 政府的内部状况86-89
- 三 约大内部的矛盾89-90
- 四 社会力量推动立案及约大的窘境90-92
- 五 立案问题与日常生活的改变92-95
- 第三节 立案的进展与约大内部变迁95-108
- 一 1931年的正式申请立案和被拒绝95-99
- 二、约大积极落实政府规定99-101
- 三 财政危机约大主动申请101-102
- 四 30年代约大校园变迁102-104
- 五 政府全然退让 约大拒不合作104-108
- 第四节 圣约翰大学不立案可能性分析108-112
- 一 传教士的不懈努力108-109
- 二 校友对母校的支持109-111
- 三 学生对学校的维护111-112
- 结论: 政治事件与校园生活112-114
- 第五章 圣约翰大学校园生活的延伸—校友组织114-126
- 一 校友会组织和母校对毕业生的关注114-118
- 二 毕业生之社会影响力118-122
- 三 校友对母校支持122-126
- 参考书目126-141
- 后记141-1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 给蚊子的战斗檄文[J];男生女生(金版);2002年08期
2 李胜清;;少数民族文学表意的日常生活之维[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3 孟繁华;;日常生活中的光与影——新世纪文学中的魏微[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4 方成;;何不幽生活一默[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6期
5 赖勤芳;;休闲美学的内在理路及其论域[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伏枥悟语;;生活的断章飞絮(一)[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7期
7 洪治纲;;代际视野中的“70后”作家群[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8 程洁;;城市民俗圈理论及其与城市文化分层的关系[J];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9 王松锋;;“日常生活”的审美与醉丑——试论近五年来长篇小说中的“文革”书写[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Shelley Gollust;;单词背后的故事[J];疯狂英语(中学版);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哲全;;养生从日常生活中开始[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王艳;;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新生代美术中日常生活表现的拯救路径[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3 王晓东;;日常生活: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重要视点[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4 徐以骅;;卜舫济和他的自述[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5 熊家良;;日常生活的诗意呈现——阿毛的诗歌近作琐议[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苏和平;;电视使用和乡村日常生活——以箐口哈尼族村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7 吴燕阳;任素华;;日常生活中的性病防范[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疡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0年
8 郭雅玲;;感受中国茶礼——茶在张老的日常生活中[A];首届张天福茶学思想研讨会文集[C];2003年
9 罗欲;;日常生活,培养综合素质的起点[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10 陈顶;;亲情浓浓 茶韵悠清[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N];中国商报;2005年
2 陆洁;日常生活巧美容[N];甘肃日报;2000年
3 樊瑞青;《荼縻》:日常生活的书写与重建[N];文艺报;2009年
4 南帆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压抑和解放: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符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范玉刚;日常生活的诗意描摹与理想信念的张扬[N];学习时报;2011年
6 赵葛亮;日常生活中跷脚好处多[N];北京科技报;2003年
7 张仲礼;《圣约翰大学史》序[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云文;日常生活七忌[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9 肖祥云;防癌从日常生活做起[N];中国医药报;2000年
10 张荣海;日常生活与防癌[N];人民政协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禾丰;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及其变迁(1920-1937)[D];复旦大学;2008年
2 帅倩;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马玲丽;走向日常生活的诗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6 朴姿映;空间的建构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徐晓海;制度公正的日常生活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8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轶;现代都市与日常生活的再发现[D];上海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朝广;20世纪前半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群体探析[D];吉林大学;2006年
2 徐阳;多元价值交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定位[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王润清;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章雯;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中的趣缘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玉兰;日常生活的审美现代性救赎[D];西南大学;2008年
6 赵春雨;王安忆小说的人文关怀[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艳;日常生活的拯救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郝永萍;契诃夫的影响与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9年
9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陈钰文;作为生活方式的口语及其诗歌写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40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4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