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扎萨克图郡王旗满族屯满族婚姻习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4:52

  本文关键词:扎萨克图郡王旗满族屯满族婚姻习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满族屯 满族 婚俗


【摘要】:札萨克图郡王旗满族屯满族自治乡属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以牧业为生产方式的满族自治乡。这里的满族是清朝时期在实施政治联姻政策时随清朝公主来的随从陪嫁人户的后裔。当地的蒙古族称他们为“满洲那喇”。他们几百年来与当地的蒙古族杂居,融合后,有了以下明显的特点,而且与其他地方的满族有了差别。具体说:一、在经济上,主要是以游牧业为主;二、在语言上,使用有少量满语词汇的蒙古语言;三、在生活上已具有了蒙古族生活特点。从满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他们蒙古化的融合方式还未被深入发掘。他们经济基础变化的原因在于科尔沁的民俗文化的变革,科尔沁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正处于丢失状态,但是位于满族屯的满族那喇仍然以牧业为主,较完整的保留着科尔沁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所以研究满族屯的满族那喇民俗对科尔沁蒙古族的文化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婚俗是民族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涵盖了习俗、口头文学、物质、法制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的文化体系。因此我们可从研究满族屯满族那喇的婚俗变迁中,了解掌握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变革、道德状况、民俗传承与变迁等。 此论文以绪论、主要部分(三章)、结论、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 在绪论部分中,明确叙述了研究内容,介绍了前人的研究情况,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以及学术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满族屯满族那喇的来历。关于他们的来历,在满族那喇中流传最广泛是的《萨木嘎琪琪格公主和诺日布仁钦郡王》的传说。此传说中讲到札萨克图旗名叫诺日布仁钦的摔跤手娶回了康熙皇帝的萨木嘎琪琪格公主。她带来的随从是现在满族屯满族那喇的祖先。研究他们的历史根源时我参考了《旧满洲档》、《满洲实录》等文献,以科尔沁蒙古族迁居到嫩河流域并和女真族联姻、札萨克图旗的成立并与满清六次联姻、康熙皇帝为去东北祭奠祖先经过科尔沁等历史事件为线索进行分析。因此将满族屯满族那喇的来蒙古的时间,界定为满族入关之前。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了满族屯满族那喇的婚姻构造。包括提亲、订婚、摆酒席、送礼礼节、定婚日、新郎穿戴礼节、掰断颈骨、迎接新娘、嫂子宴席、与新娘相识、欢送酒、新娘回娘家、共享杯中酒、探访新娘、女方亲戚短期接回新娘等具体事项。这些都与科尔沁蒙古族的婚俗很相似。但是,提亲方法和嫂子宴席等有些习俗有其各自的特点。他们几百年来虽然和科尔沁蒙古族杂居,深受蒙古族文化影响,但是由于他们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地位,使得某些习俗与蒙古族习俗有区别。 第三部分,婚庆礼物和物质礼物是人们相互间用物质表达心意的方法。无论是什么民族,都有相互间送礼的习俗。就送礼的东西就有很多象征意义,数量也有其各自的意义。对于婚庆,礼物是非常珍贵的东西。礼物不仅为新人组建新家奠定了经济基础,还表达了人们对新婚人家的蒸蒸日上的祝福。婚庆礼物不仅只是男方准备,女方的父母也会为女儿准备嫁妆。随着历史的发展,婚庆的礼物不仅在物质方面有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面也有了变革。例如:以前在送礼物前送马,而现在在送礼物前送钱。过去满族那喇比较崇尚奇数,但是现在崇尚偶数。除此之外,新郎新娘的装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些都表明了人们的世界观等内心世界的变化。 总结,从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往往都是经济,政治较薄弱的民族被强大的民族所同化。但是我们在这里研究的满族那喇正是与此相反的例子。在满清时期,满族要比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略胜一筹,但是满族屯满族那喇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与蒙古融合并且较深的吸收了蒙古族习俗。在这种还没有丧失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形成了深受科尔沁蒙古族传统文化影响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吸收蒙古族文化的时候将大部分照搬流传,其他部分是有选择性的吸收。另一方面他们将自己民族的某些习俗传承下去,根据当地的蒙古族文化特点,融汇形成了与科尔沁习俗相近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民俗体系。
【关键词】:满族屯 满族 婚俗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92.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目录12-15
  • 正文15-114
  • 参考文献114-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阳;;满族与《满族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5期

2 夏石;满族文学[J];满族研究;1986年03期

3 姜相顺;近代沈阳满族的经济生活和民族资本的发展[J];满族研究;1987年03期

4 佟靖仁;;白山黑水源远流长[J];中国民族;1987年01期

5 刘桂腾;清宫满族萨满跳神中的音乐活动[J];中国音乐;1989年03期

6 汪丽珍;满族民间文学中的信仰观念[J];满族研究;1990年02期

7 李德;再论满族歌舞(续)[J];满族研究;1990年04期

8 王冠英;满族作家老舍文学创作民族化简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9 白萍;满族民间故事纵横谈[J];满族研究;1993年02期

10 齐木德·道尔吉;《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德译本序言[J];满族研究;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生;;论满族文学[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2 林德生;张刘勇;金晓霜;赵惠瑛;曾文然;;辽宁满族1134例中小学生手生理参数研究[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张璇如;;从满族萨满教的调查研究说起[A];民族学研究第九辑[C];1990年

4 何溥滢;谢肇华;;辽东山区满族的经济发展现状及现代化建设[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5 张秀荣;;满族的饮食文化对北京地区的影响[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6 那炎;;扈伦四部和海西女真[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包慕萍;;北亚多文化体系下的沈阳历史都市空间[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8 郝洪喜;马铁松;;敢问路在何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纪实[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9 刘树元;;当代辽宁满族小说作家的艺术个性——以马加、李惠文、孙春平小说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10 张秀荣;;满族风俗对京郊地区的影响[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凤文 张永鉴 首席记者 王茵;民俗中的神话:满族面具[N];牡丹江日报;2007年

2 ;政协抚顺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名单[N];抚顺日报;2007年

3 小记;满族的日常饮食[N];吉林日报;2004年

4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N];丹东日报;2006年

5 沈柳;满族图腾“斑吉”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政协丹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单(375人)[N];丹东日报;2007年

7 ;大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N];大连日报;2007年

8 沙海英;民俗·满族·图像[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明继学 黑龙江满族文化产业学会筹委会主任委员、黑龙江谦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从战略高度认识满族历史文化资源[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10 记者 任永琦;坚定信心谋发展 迎难而上保增长[N];本溪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春;扎萨克图郡王旗满族屯满族婚姻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梁文美;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冬利;满族居住形态的建筑人类学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马爱杰;现当代我国民族乡村政治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姜小莉;清代满族萨满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包哈斯;蒙古族和满族神话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党为;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余冰;西街社会[D];中山大学;2008年

10 赵允卿;东北民族天神崇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伟伟;民族认同的多重表述[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阎蕾;满族守陵人后裔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乐磊;满族装饰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曾令欣;承德地区满族婚礼仪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胡彪;满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6 朴贤美;朝鲜民族与满族禽鸟崇拜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金彦龙;民族身份背后的利益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喜强;《四库全书》的满族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张杰;满族富察哈拉家谱初探[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杨瑞雪;满族家族结构与功能变迁下的家族民俗[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7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47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2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