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与近代广西农业的发展变化
发布时间:2017-09-19 20:25
本文关键词:民族交往与近代广西农业的发展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 交往 近代 广西 农业技术 移民 政府行为 市场力量 人口变化 城镇变化 土地利用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传统中国是典型的以农为本的社会,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农业经济呈现出封闭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的状态,农民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不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低水平的超稳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技术停滞不前或变化缓慢。生产力和交往运动的发展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两根主轴,受传统史学观点和方法的影响,人们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往往侧重于生产关系,而对生产力和交往运动却较为忽略。本文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借助生产力和交往发展的基本理论,在充分发掘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推理、比较和计量等分析方法,就民族交往对近代广西农业变迁的影响进行探讨,从民族间互相交流的情况论证了近代广西农业技术的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农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揭示了广西农业经济变迁的根本力量所在。在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广西又面临一次对外交往的机遇,再现近代广西农业的发展变化轨迹,总结大西南社会历史发展孤立闭塞状态被打破的历史经验,对今天如何利用交往的机会促成农业经济的转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分为四部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交往在促使近代广西农业变迁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从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交流、肥料的使用、水利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变化、耕作方法的提高及耕作制度的演变等方面探讨了近代广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初步分析了交往在其中的作用,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了广西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及地域差异,在此过程中,发掘一些新的资料,并就广西农业史研究方面一些具有争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二部分从移民、政府行为、市场力量加强论证,认为三者是农业技术发展与交流的动力,回答了三者在改变交往状况,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与交流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指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人口的流动是打破孤立闭塞的重要力量;政府则在营造交往环境,传播文明方面作用独特;市场力量则能把远近各地的人纳入以此为中心的交往圈,在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方面作用最为突出。 第三部分引入人口密度、城镇变化和土地利用这三个与农业经济发展和交往程度都密切相关的指标,论述了在交往过程中,人口流动、中心城市位移、城镇密度的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规律,进而考察了近代广西农业发展水平及地域差异,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交往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主要立足于对前面论证的总结,,强调了交往的作用,同时指出交往的差异性决定了广西农业发展变化的时空特征,交往程度的有限性规定了农业发展的滞后。
【关键词】:交往 近代 广西 农业技术 移民 政府行为 市场力量 人口变化 城镇变化 土地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F329;K296
【目录】:
- 内容提要3-4
- 英文摘要4-6
- 引言6
- 一. 近代广西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变化6-17
- (一) 农业作物品种的引进与交流6-9
- (二) 耕作方法的发展变化9-17
- 二. 近代广西交往状况的改变与农业技术发展及融合17-30
- (一) 移民与广西农业17-22
- (二) 政府与农业技术的发展及交流22-26
- (三) 市场力量对交往状况的改变与农业的发展变化26-30
- 三. 近代广西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分析30-39
- (一) 人口指标30-33
- (二) 城镇分布33-35
- (三) 土地利用35-39
- 四. 结论39-42
- (一) 交往促进了广西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39
- (二) 交往的差异性决定了近代广西农业发展的时空特征39-40
- (三) 交往的有限性决定了近代广西农业发展的滞后40-42
- 注释42-48
- 参考文献48-53
- 后记5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毅;;近世广西农民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考[J];古今农业;2005年04期
2 徐毅;近代广西区域的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考辩[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3 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4年04期
4 宋永忠;;论新式交往工具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之嬗变——以近代西江水系轮船运输发展为视角[J];广西地方志;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炜;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卢敏生;近代桂东北农民与市场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宋永忠;西江航运与腹地农业经济外向化发展(1897~1938)[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震;清代至民国时期客家族群与广西的经济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董艳;鸦片战争前后广西粮食亩产值差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3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8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