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广东研究及其学术意义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的广东研究及其学术意义
【摘要】:梁启超对广东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他往往以广东为中国的个案或缩影,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立其理论学说。他不遗余力地宣传他所崇敬的陈献章、陈澧等乡贤大学,广泛关注广东历史、地理、民族、经济、文化、交通、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其佛教海路传入、袁崇焕等研究都是近代学术史上开创性的成果。梁启超从感情上、学理上充分肯定和殷殷期许广东和广东文化,以之为中国和中华文明的组成,自尊、自信而不自外,自觉承担起对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责任。其相关论述与他的爱国救国心、国家民族观念、全球视野密不可分,也是梁氏思想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梁启超 岭南文化 广东研究 新民 大国民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戏曲文体观念生成嬗变研究”(项目号13BZW10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岭南戏曲与岭南文化生态研究”(项目号12YJA76007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9
【正文快照】: 梁启超虽自称“乡曲陋学”1、但对家乡广东和岭南文化极为自豪,从小孕育了爱国之志,有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尝自述:“余乡人也。于赤县神州,有当秦汉之交,屹然独立群雄之表数十年,用其地,与其人,称蛮夷大长,留英雄之名誉于历史上之一省。于其省也,有当宋元之交,我黄帝子孙与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J];民族研究;2004年06期
2 陈树良,陈春声;梁启超与袁崇焕研究[J];学术研究;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李思民;;品味:文艺的审美体验[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高长青,赵久丽;阅读:走出蒙昧的通道[J];图书与情报;2000年03期
5 韩利贤;;“不肖子”形象群体的类型及意义[J];长城;2010年12期
6 张文东;王东;;依附性人生的悲剧性存在——对王熙凤和曹七巧的共性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7 李兆群;论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8 许道军;“幻象的死亡”和“真正的死亡”——论海子的死亡哲学[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张敬;;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张军;;谈辞书对“民族”一词的释义[J];辞书研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玉洁;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7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8 朱碧波;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盛义龙;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沈小勇;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化思想论衡[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首婧;黑龙江当代人文精神与价值观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周琳;公共社会与人的发展[D];西北大学;2010年
3 徐庆侠;论阎连科小说的“寻找”主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永红;日本国家主义与东亚“华夷秩序”的碰撞与冲突[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葛X;现代中式家具探究与开发[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姜晗;社会转型期改良思想的传播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阮娟;谭正璧历史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储竞争;抗战时期国人西北书写与国族意识建构[D];兰州大学;2011年
9 邵永杰;五四时代到1940年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中乡村女性形象的嬗变[D];新疆大学;2011年
10 王薇薇;消费时代的家庭伦理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锦春 ,李毅夫;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初期使用情况[J];民族研究;1984年02期
2 彭英明;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兼谈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辩证理解[J];民族研究;1985年02期
3 郝时远;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J];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4 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5 彭英明;中国近代谁先用“民族”一词?[J];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02期
6 茹莹;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J];世界民族;2001年06期
7 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J];浙江学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凤莲;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梁凤莲;拓展与新变——对岭南文化研究发展走向的探讨[J];探求;2003年01期
3 ;岭南文化: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J];同舟共进;2007年06期
4 刘斯奋;谭运长;;岭南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哪里[J];同舟共进;2007年06期
5 黄树森;;广东观念:岭南文化的血脉延续[J];同舟共进;2007年06期
6 左鹏军;;岭南文化研究的立场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柯汉琳;;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宋德华;;关于提高岭南文化研究学术品位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梅钢;;基于岭南文化背景的广东创新文化建设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吴国钦;;岭南文化特色管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晓娜;许敏琳;陈忠暖;;珠江三角洲外来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罗颂平;;岭南文化与岭南医学特色[A];中医学术流派菁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许敏琳;甘巧林;陈忠暖;;基于城市适应的外来民工群岭南文化融入剖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徐鲁航;李璇;;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2011年
5 许敏琳;陈忠暖;甘巧林;;岭南文化对广州外来打工妹都市融入的效应研究——以岗顶电脑城的调查分析为案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裴继刚;;佛山陶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大言;岭南文化的现代化[N];广州日报;2004年
2 记者 黄才文;打造现代岭南文化高地[N];佛山日报;2011年
3 记者 胡键 谢思佳;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揭牌[N];南方日报;2012年
4 毛庆耆;正确认识岭南文化的特殊性[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范英;新析“岭南文化”[N];广州日报;2003年
6 ;当代岭南文化:碰撞中激活新质[N];广州日报;2003年
7 啸父(作者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构建岭南文化走廊[N];南方日报;2005年
8 张颐武;岭南文化现代化的探寻[N];人民日报;2002年
9 张颐武;置身历史现场 岭南文化的现代化[N];文艺报;2002年
10 陈建华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让广东音乐再添一片新绿[N];中国艺术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长轩;岭南文化对广东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84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8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