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与学缘: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
发布时间:2017-09-21 19:55
本文关键词:地缘与学缘: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
【摘要】: 本文以考察1920至1926年的安徽教育界为中心,力图揭示旅外知识分子对家乡教育的关注和省内教育界精英的学系、地方主义之争。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关注直皖战争之后,由于政局变动引发的安徽教育革新运动。直皖战争之后,,旅外的皖籍知识分子首先在京、沪两地形成聚集。他们发起旅京、旅沪皖事改进会,以此表达对家乡教育的关切。随后,他们与省内教育界精英频繁互动,直接干预了安徽教育厅长的任命。与此同时,省内教育界在他们的影响下,爆发了大规模推翻省立学校校长的风潮。 第二章以安徽省教育会改选为中心,考察直皖战争之后不断加剧的学系竞争。从省教育会改选的僵局到委员制省教育会的成立,“龙门”、“两江”、“高等”三大学系为掌控安徽教育的领导权展开了长期的争斗,旅外的皖籍知识分子面对省教育会改选的纠纷也有不同程度的介入。 第三章以安徽新学制改革为中心,分析安徽教育界内部因省立学校改组和教育经费分配,引发的地方主义之争。皖北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在争斗中扮演的是受害者和控诉人的角色,希望得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待遇,而怀宁、桐城由于文化优势和近水楼台之便,则力图分享更多的利益。 第四章通过勾勒二十年代(1926年以前)的安徽大学筹办史,展示旅外皖籍知识分子对家乡教育的关注,以及筹办过程中的学系和地方主义之争。 教育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是地方教育史书写的重要内容。深入发掘旅外知识分子的家乡关注,以及省内教育界精英的学系和地方主义之争,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地方教育史的认知。
【关键词】:安徽教育界 旅外知识分子 学系 地方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529;K29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前言8-24
- 第一章 直皖战争和安徽教育革新运动24-55
- 第一节 旅京、旅沪皖事改进会的成立25-29
- 第二节 迎拒教育厅长风潮29-41
- 第三节 省立学校校长的大规模撤换41-55
- 第二章 省教育会改选和学系之争55-90
- 第一节 省教育会改造的呼声58-65
- 第二节 1921年省教育会改选的僵局65-74
- 第三节 委员制省教育会的成立74-90
- 第三章 新学制改革和教育界地方主义之争90-123
- 第一节 皖北教育界抗议省立学校设置不公90-103
- 第二节 怀宁教育界“倒江”风波103-115
- 第三节 五十九县义务教育补助费之争115-123
- 第四章 筹办安徽大学的努力和纷争123-154
- 第一节 省内外学界筹办安大的努力123-133
- 第二节 1926年安大筹办的纷争133-145
- 第三节 安大筹办与教育机会均等之争145-154
- 结语154-161
- 征引及参考文献161-169
- 附录169-195
- 后记195-1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寂;严复为安徽高等学堂的“礼聘”与“辞馆”[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2 沈寂;安徽新型高等教育的开端[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3 王鹤鸣;;安徽近代教育发展概述[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4 李良玉;;淮河文化的内涵及其技术层面的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5 张正元;杨克贵;;安徽高等教育发展概述[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6 章觐华;清末安徽新教育[J];安徽教育;1984年09期
7 朱洪;皖江文化概念的历史生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方晓珍;关于皖江文化的宏观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吴毅安;清末安徽新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10 刘正伟;国立东南大学与江苏教育近代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登秀;清末教育会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96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9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