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民间文化的诗意想象与学理建构——《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本土民间文化的诗意想象与学理建构——《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述评
【摘要】:浪漫主义民俗学的传统是以本土民间文化的诗意想象来建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兼具现实精神和浪漫气质的赵宗福先生的新著力作《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彰显出鲜明而独到的中国气派和地域风格。多元民俗文化的碰撞、交融、吸纳、互补,形成了青海高原独有的"另类"文化特质。对这一"异质"文化现象的研究,标志着有着广袤的国际国内学术视野的地方民俗学者在这条康庄大道上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一步。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赵宗福 青海 多元 民俗文化圈
【分类号】:K892.4
【正文快照】: 浪漫主义民俗学的传统即是以对于本土民间文化的诗意想象来建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兼具现实精神和浪漫气质的赵宗福先生的新著力作《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①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中国式、本土化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彰显出鲜明而独到的中国气派和地域风格。一文化圈理论发端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康玲;邓思胜;;旅游开发与节日民俗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3 郭建如,马林霞;社会学的制度与教育制度研究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聂甘霖;浅析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兼评张光直先生的“萨满通灵说”[J];北方文物;2003年01期
5 刘玉东;;社区研究成果述评、比较和借鉴价值[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6 张景明;;造型艺术的理论探讨——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闫钟;试析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唐戈;;额尔古纳:一个新型的文化边区[J];俄罗斯学刊;2011年04期
9 吴大顺;;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分析[J];高教论坛;2009年08期
10 吴颖;;旅游与人类学的方法问题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小健;;有关远古女神崇拜的几种解释[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2 唐戈;;额尔古纳:一个新型的文化边区[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区域民族卷[C];2010年
3 陈永娟;倪欢欢;;文化变迁与“原生态文化”[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玉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资源配置与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学武;生态移民中政府权威与民间社会运作体系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杨扬;青城本色:呼和浩特宗教和谐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汤法远;社会转型期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王东雪;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年至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文棣;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马静;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芳;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地曼.阿宝财;和田玉的商业化[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一意;《岭外代答》的人类学解读实验[D];西南大学;2011年
4 果建业;汉藏边缘藏语穆斯林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毕俊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硕士论文选题初探(1980-2009)[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韩璐;民国新疆汉民族社会生活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7 李鹏英;西安回民街与乌鲁木齐山西巷回民街特色饮食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8 李玲;新疆石河子市“区内初中班”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9 刘小雄;村落视野中的民间信仰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技文;祖先之荫庇[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森生;;中日民俗学者联合考察江南农耕文化[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2 赵宇共;民俗学者与旅游策划──由克林顿西安入城式引发的思考[J];民俗研究;1999年04期
3 潘长顺;踏歌归来话民俗──记民盟成员、民俗学者郭松针女士[J];中州统战;1999年11期
4 吉国秀;;知识的转换:从民众的知识到民俗学者的知识[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3期
5 王霄冰;;浪漫主义传统与中国民俗学者的责任——评周星主编《国家与民俗》[J];民俗研究;2013年02期
6 李倩;;《邻里东京》[J];民俗研究;2013年06期
7 钟敬文;关于当前中国民俗学者的知识修养问题[J];民俗研究;1997年03期
8 董晓萍;媒体民俗随想[J];民俗研究;1999年01期
9 杨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J];民俗研究;2003年01期
10 施爱东;;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民俗学者的角色定位[J];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丁广惠;;端午节的起源及其民俗文化蕴意[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2 刘晓春;;农民、乡绅与神祗叙事——一个村落神yG叙事的考察[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3 黄元德;;华安土楼特色初探[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李存修;;李存修同志的讲话[A];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广东省民俗学学术论坛(佛山)会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茶;还民俗于民间[N];中国文化报;2003年
2 记者 张芹;挖掘精神内涵 与时代“对接”[N];连云港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建平;清明节如何取代寒食节[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孟慧英;口头叙事传统的意义与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陈广江;让春节回归团圆的本质[N];团结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张翼;口头传统深化民俗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志勇;不让“年味”淡出春节的怀抱[N];中国艺术报;2014年
8 彭牧;民间并不遥远[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梅广;“立夏”习俗消亡的解读[N];今日信息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史幼军;庙会,如何留住离去的人群[N];工人日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艳丽;开封遛鸟民俗流变[D];河南大学;2010年
2 温婷婷;辽西太平鼓的文化解析[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97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9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