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建国40年间(1949-1988年)海南岛自然灾害及其抗救举措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6:25

  本文关键词:建国40年间(1949-1988年)海南岛自然灾害及其抗救举措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然灾害 抗救措施 海南岛 建国后 灾害史


【摘要】: 海南岛历来是自然灾害频发、重发区。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究建国后(1949-1988年)海南岛自然灾害发生的环境、种类、特征及影响,总结当时的防灾救灾措施,期望能对现今海南岛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自然灾害的发生乃自然这一外营力作用于人类社会的过程,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建国后40年间影响海南岛自然灾害的环境:一方面,海南岛地区复杂的气候、地形、土壤及水文是造成该地区多灾的重要自然地理因子;另一方面,人们对海南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其原始森林大量被采伐,自然生态环境曾一度趋于恶化,再加上海南岛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田基础薄弱,成灾的强度和频度不断加大;此外,五六十年代“左倾”思想使人们盲目自信,疏于对灾害的防治,也加深了灾害的破坏程度。 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建国后40年间,海南岛发生了台风灾、旱灾、洪涝灾、低温冷害、潮灾、龙卷风、雹灾、虫灾和雷电灾等九种自然灾害,总计235次,平均每年约6次。其中台风灾是海南岛破坏性最大的灾害,40年间,海南岛出现的36次台风灾中有34次造成民众伤亡和生产生活设施损坏。50年代和80年代是台风灾的多发期。旱灾是海南岛最为频繁的灾害,建国后40年间共发生37次,平均每年0.9次。50年代至80年代旱灾发生次数比较均衡,但70-80年代旱灾破坏程度比前代要更为严重。洪涝灾破坏性仅次于台风灾害。海南岛洪涝灾主要分为久雨成灾、暴雨成灾(非台风暴雨)和台风暴雨成灾,80年代洪涝灾最为频繁。低温冷害、潮灾及其它四种灾害在当时虽破坏性不大,但也属常见灾害。 在海南岛自然灾害多种类,高频次的同时,海南岛自然灾害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节是海南岛自然灾害集中暴发期,海南岛60%以上的自然灾害都出现在夏秋时节。就具体灾种而言,旱灾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台风灾和洪涝灾集中于夏秋季。各种自然灾害区域分布也很明显。旱灾以西、南沿海地区最为严重,历史上大、中旱灾多出现于此。台风风害区域线大致是以琼海-文昌的中点为圆心的弧线。重风害区为本岛东部与东北部,西南部的内陆和中部风害较轻。在海南岛不仅一种灾害一年出现多次,形成单种灾害群发,而且一年会出现多种灾害,形成多种灾害群发。这些频繁的、群发的自然灾害给海南岛造成了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粮食严重歉收或失收;生产生活设施损坏;民众伤亡。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建国后海南岛各级政府对灾害抗救工作极为重视,不但进行必要的防灾基础建设,如水利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通讯建设等;而且每遇灾害,都及时制定救灾计划,筹措救灾物资,并派出救灾人员深入灾区指导工作,安置灾民,组织生产自救,并发动社会力量支援救灾工作,以稳定灾区生产秩序,保证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然灾害 抗救措施 海南岛 建国后 灾害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97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绪论10-14
  •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10-12
  • 二、研究的资料、方法和构架12-13
  • 三、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13-14
  • 第一章 海南岛自然灾害发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14-25
  •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发生的气候与水土条件14-19
  • 一、气候因素14-16
  • 二、地形、土壤及水文因素16-19
  • 第二节 自然灾害发生的社会环境19-25
  • 一、“左倾”思想的影响19-21
  • 二、农田基础建设薄弱21
  • 三、森林被大量采伐21-25
  • 第二章 海南岛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年代分布25-37
  • 第一节 台风灾害25-28
  • 第二节 旱灾28-30
  • 第三节 洪涝灾害30-33
  • 第四节 低温冷害和潮灾33-37
  • 一、低温冷害33-35
  • 二、潮灾35-37
  • 第三章 海南岛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征及影响37-49
  •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征37-41
  • 一、季节性和地域性明显37-39
  • 二、群发性典型39-40
  • 三、灾害频次越来越高40-41
  •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影响41-49
  • 一、直接危害农作物,粮食歉收或失收42-44
  • 二、破坏生产生活设施44-46
  • 三、造成民众伤亡46-49
  • 第四章 海南岛自然灾害抗救举措49-61
  • 第一节 设立灾害抗救机构49-50
  • 第二节 防抗灾害基础建设50-55
  • 一、水利建设50-53
  • 二、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53-55
  • 三、防汛通讯建设55
  • 第三节 抗救灾害的具体措施55-61
  • 一、给予粮款及其他实物救济55-57
  • 二、组织灾民生产自救,节约度荒57-59
  • 三、鼓励灾民互助互济,,发动社会捐献59-60
  • 四、帮助灾民重建家园60-61
  • 结论61-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70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晓峰;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复合防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石武英;建国初期湖北省水灾与抗洪救灾研究(1949-1956)[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06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06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6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