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国强种”的体育场到“救亡图存”的烽火台—上海公共体育场研究(1917-1949)
本文关键词:从“保国强种”的体育场到“救亡图存”的烽火台—上海公共体育场研究(1917-1949)
【摘要】:本文以上海公共体育场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体育场的体育功能和政治集会功能两方面考察。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也揭开了晚清西学东渐的序幕。上海是中国首批开埠通商的城市,在数十年之后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工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此后,西方的各种文化开始向中国传播,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体育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上海民众的日常生活、理念等各个层面。 建于1917年的上海公共体育场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体育场,它的建成是伴随着租界建立,西方生活方式导入,近代体育文化兴起而诞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局内外交困,“保国强种”思想不断深入,民众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上海公共体育场是民众进行体育锻炼和举办各项体育赛事的重要场所,培养出了打破上海400米短跑纪录的运动员何德笙,及“乐华”、“全黑”等众多知名足球运动队,促进了上海公共体育事业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助于传统体育向近代体育过渡。 同时上海公共体育场成立在一个革命和救亡激荡的年代,关心国家命运的上海市民和学生们将公共体育场变成了政治集会的场所。因此体育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成为上海革命群众进行政治集会、开展政治斗争的舞台。从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到抗日救亡运动这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重大政治影响的集会多在这里举行,上海公共体育场犹如一座革命的“烽火台”,展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光荣革命传统。在一次次的政治运动中,近代民主观念、国家意识、反对侵略、社会担当等政治观念得以广泛传播,深入民心。
【关键词】:上海 公共体育场 近代体育 政治集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812.9;K295.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10-11
- 二 研究现状与资料情况11-15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15-16
- 第一章 上海体育的近代化16-23
- 第一节 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进步16-19
- 一 经济中心的形成与近代体育的发展16-17
- 二 人口增长与近代体育的发展17-18
- 三 城市的扩展与近代体育的发展18-19
- 第二节 租界内体育活动的兴起19-21
- 第三节 租界内的体育场21-23
- 第二章 上海公共体育场的历史变迁23-44
- 第一节 上海公共体育场建立的历史背景23-25
- 第二节 上海公共体育场的辟建与沿革25-40
- 一 开幕式盛况25-28
- 二 上海公共体育场章程及组织规则28-32
- 三 上海公共体育场的变迁32-40
- 第三节 上海公共体育场与民众体育40-44
- 第三章 上海公共体育场上的民众集会44-57
- 第一节 五四运动与上海公共体育场44-48
- 第二节 纪念孙中山逝世大会48-50
- 第三节 五卅运动50-52
- 第四节 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52-54
- 第五节 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54-57
- 结语57-59
- 附录59-61
- 参考文献61-68
- 后记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波;;晚清的上海公共领域——以翻译出版为中心的考察[J];编辑之友;2008年03期
2 沈建中;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述略[J];党的文献;1997年02期
3 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J];档案与史学;1996年06期
4 周松青;公共领域与上海地方自治的起源[J];档案与史学;1998年01期
5 张敏;中西合璧的晚清上海体育文化[J];档案与史学;1999年03期
6 叶长茂;论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郭红雨;蔡云楠;;中国传统体育建筑的文化意蕴分析[J];古建园林技术;2006年02期
8 苏智良;赵胜;;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的较量——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文字资料的历史解读[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9 方平;清末上海民办报刊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彭立群;;从“思变”到“变思”──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嬗变[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纪霖;[N];光明日报;2003年
2 ;[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振宇;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樊可;多元视角下的体育建筑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显国;中国近现代体育产业发展史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朱云峰;清末民初济南公共领域的近代转型(1904—1919)[D];山东大学;2006年
3 任冉冉;上海社会体育研究(1912-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晶晶;现代体育场与城市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于海;《申报》中的我国近代体育研究(1927~1937)[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8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08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