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贵州 民俗文化产业 融合协调发展 城乡互动发展 产业集群
【摘要】: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向差异化、特色化、本土化的方向发展,民俗文化以其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不可复制性等特性与其它文化相区别,特别是以传统的手工技艺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俗文化产品,更是迎合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特征,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民俗文化产品。本文从这样的背景出发,认为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最富有竞争力的产业。 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聚居着17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纷繁多彩,地域习俗特别,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例如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工艺品、民俗建筑、民俗医药、民俗歌舞、民俗节日等,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如果能够转化为民俗文化产业,必将成为促成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将提高贵州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合理地对贵州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发展贵州民俗文化产业,以提升贵州文化产业竞争力以及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论文的研究线路是,首先对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剖析了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然后论述了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最后提出了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本论文的重点是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文章提出了如下五条策略:(一)旅游业是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贵州民俗文化产业要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发展;(二)贵州民俗文化产业要以高科技为支撑,发展多种新业态;(三)贵州城乡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差距较大,故要城乡互动发展;(四)要打造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五)要做大做强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就要发展贵州民俗文化产业集群。
【关键词】:贵州 民俗文化产业 融合协调发展 城乡互动发展 产业集群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124;K89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
- 1.2 文献综述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3 研究综述小结14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14-15
- 1.3.1 研究思路14
- 1.3.2 研究内容14-15
- 1.3.3 研究方法15
- 1.4 创新点15-16
- 第2章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与现状16-24
- 2.1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16-17
- 2.1.1 有利于贵州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竞争力的提高16
- 2.1.2 有助于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6-17
- 2.1.3 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贵州民俗文化遗产17
- 2.2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17-24
- 2.2.1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起步17-19
- 2.2.2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政府为主导19-21
- 2.2.3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主21-24
- 第3章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24-29
- 3.1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域劣势24-25
- 3.2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人才劣势25-26
- 3.3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陈旧行动滞后26
- 3.4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薄弱26-29
- 第4章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29-38
- 4.1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29-33
- 4.1.1 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29-30
- 4.1.2 保存完好的人文资源30-31
- 4.1.3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31-33
- 4.2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33-36
- 4.2.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33-35
- 4.2.2 贵州省政府的政策支持35-36
- 4.3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36-38
- 第5章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38-54
- 5.1 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发展38-40
- 5.1.1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必要性38
- 5.1.2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基础38-39
- 5.1.3 构建贵州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发展的机制39
- 5.1.4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39-40
- 5.2 以高科技为先导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新业态40-43
- 5.2.1 打造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网络平台41-42
- 5.2.2 发展贵州民俗文化影视产业42
- 5.2.3 发展贵州民俗文化动漫产业42-43
- 5.3 城乡互动发展贵州民俗文化产业43-47
- 5.3.1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城乡互动发展”的含义与内容43-44
- 5.3.2 城乡互动发展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条件44-45
- 5.3.3 城乡互动发展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45-47
- 5.4 打造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47-49
- 5.4.1 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的含义与意义47
- 5.4.2 打造贵州民俗文化品牌的具体思路47-49
- 5.5 发展贵州民俗文化产业集群49-54
- 5.5.1 民俗文化产业集群的含义50-51
- 5.5.2 发展贵州民俗文化产业集群的具体思路51-54
-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1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勃;;存异:民俗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功能与意义[J];绿叶;2011年07期
2 刘颖;;民俗文化的城市文化品牌效应[J];群文天地;2011年04期
3 张广瑞;;勿把活民俗变成死文化[J];国学;2011年08期
4 武亮靓;;嘉兴端午 中国味道——写在2011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举行之际[J];文化月刊;2011年06期
5 ;端午民俗文化节在嘉兴举办[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年06期
6 吴先;;万人同跳团结舞共庆建党90年 阿勒泰举办首届民俗文化旅游节[J];新疆画报;2011年06期
7 李尧阳;;中国电影中的民俗文化[J];五台山;2011年06期
8 陈甸;;美在民间——中国民间剪纸与民俗文化初探[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9 李建新;;关于青岛民俗文化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10 王慧芳;;张家川花儿艺术初探[J];丝绸之路;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贵州省社科院课题组;雷厚礼;;提高贵州县(市、区)委领导班子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2 黎斌;;用企业文化构筑“贵州工行精神高地”[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谢小芹;;观贵州精神在西南抗旱中功能,议贵州精神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潜力[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义飞;;社会质量与贵州社会发展[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翁卫平;郑邦俊;;莆仙民俗文化浅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杨太;;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8 谭永凤;;转变教育理念 打造贵州教育特色[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冉砚农;;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上讲话[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贯行;;闽北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浅探[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俊;通力配合 保障安全 办好安康自己的民俗文化节[N];安康日报;2005年
2 浦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叶春生;民俗文化的空间转换[N];光明日报;2005年
4 王衡;该如何传承民俗文化[N];经济日报;2005年
5 通讯员 王鹏;跳起欢乐舞 唱出幸福歌[N];酒泉日报;2005年
6 黄永林;论民俗文化教育[N];文艺报;2005年
7 记者 王军政;“西北魏老根现象”关中民俗文化在西安观摩研讨[N];咸阳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吕路阳;弘扬闽都民俗文化 社科界大有可为[N];福州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吕路阳;以三坊七巷为中心 打造闽都民俗文化集群[N];福州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黄宣传 通讯员 皮咏龙;《西塞山神舟民俗文化研究》出版[N];湖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光芬;明代贵州历史移民与家庭伦理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常峻;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元忠;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8年
5 曹亚丽;动画影像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代兴安;嘎达梅林之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刘畅;《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洁;论当代文学的民间资源[D];兰州大学;2007年
9 远宏;粗瓷杂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10 杨大方;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对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立群;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吴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D];暨南大学;2003年
3 邵明翔;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颖超;清代马政对辽西走廊民俗文化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赵丽敏;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民俗学问题[D];河南大学;2005年
6 王亚芳;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D];河南大学;2008年
7 胡术;方寸间的艺术[D];重庆大学;2009年
8 齐飞飞;东永安村的秧歌活动[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9 闫飞;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金章;汉乐府民俗文化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13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1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