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巴人尚武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08:22

  本文关键词:巴人尚武精神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巴人 尚武 尚武精神 地位 文化表征 成因


【摘要】:一、选题价值 巴人是中国古代深有影响的民族,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与丰富均有着极大的贡献。巴人尚武精神作为巴人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在巴人民族精神体系中占有至为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巴人尚武精神的研究,有助于: (一) 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精神。长期以来,人们更多注意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价值的研究,对巴人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巴人对中华民族的特殊贡献,特别是巴人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卓越价值关注不多。因此,对巴人、巴文化及其民族精神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 (二) 深入认识巴人及其文化精神。巴人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有过卓越贡献的古代民族,它积极从事统一战争,创建中原封建政权,巩固统一王朝,勋业昭著:它披荆棘,辟草莱,建家园,积极进行经济开发,成果显著;它的巴渝舞、竹枝词、白虎文化、跳丧等,文化灿烂;它的尚武精神、开放精神、德性精神、巫教观念等,突出显眼。因此,对巴人尚武精神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认识巴人的文化及其民族精神。 (三) 弥补巴文化研究的不足。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学术界注意到巴文化以来,学者们经过近八十年的辛勤探索,巴文化研究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可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巴人的称谓、族属、起源、迁徙,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巴人的政权、疆域、民族构成,巴人的文化交流与交往等,而对巴人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则研究较少。巴人尚武精神研究旨在于通过对巴人的尚武精神作深入细致的考察,系统全面的探索,弥补巴人民族精神研究不足。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借助对巴文化显著特征的总体把握,抽象出巴人的民族文化精神体系,考察巴人尚武精神在此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以巴人的尚武精神为切入点和主线,考察巴人尚武精神的文化表征,探讨这些表征与巴人尚武精神的因缘关系;对巴人的尚武精神进行价值评估,总结出它对巴人本身、对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深入剖析巴人尚武精神的成因。 (二) 研究方法 充分利用固有的巴文化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宗教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对巴人的尚武民族精神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三、基本观点和创新突破 (一) 基本观点 1、巴人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庞大体系,生存观念、尚武精神、爱国风范、巫教精神、德性精神和开放精神在巴文化中均有极为充分的显示。在这个体系中,尚武精神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说生存观念是巴人民族精神的原点,那么尚武精神就是保证巴人生存的手段;巫教精神则是弥补巴人信仰的不足,是对 巴人尚武精神调剂的补充;爱国风范、德性精神、开放精神则更是直接与其尚武精 神紧密联系。尚武精神是巴人生命发展的神经中枢,是融会巴人民族精神的红线。 2、巴人尚武精神的重要文化表征就是武文化的发达。尚武不仅是巴人文化至为 显著的特质,而且还融会贯通于巴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精神等领域。其 中,政权建设是巴人的尚武精神的政治保障,大迁徙和频繁的军事活动则不仅是巴 人的尚武精神的流动轨迹和线性展示,而且强化了巴人对尚武精神的培育;白虎崇 拜则是巴人尚武精神的意识流露与集聚,并使之成为白虎武神崇拜;巴渝歌舞、跳 丧等则不仅使巴人尚武精神得以传承,更使其艺术化、习俗化、大众化。 3、历史上,巴人尚武精神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发展与巩固,对中华民族 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强化均有极为重大的贡献。现在, 只要我们对巴人的尚武精神进行离析、调适和转化,不仅对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护 卫国家安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增强和提高国民素质亦有重大意义,更对我们积极 促进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 (二)新的创解 l、对巴人尚武精神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探索,如巴人尚武精神在民族精 神中的地位、巴人尚武精神的成因与表现内容、巴人尚武精神的传承与演变、巴人 尚武精神的重大价值等。实际上,是以巴人尚武精神为主线,揭示了内涵至为丰富 巴人文化史。 2、突破以前巴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以巴人尚武精神为主线,对巴人精神研究 进行充分的研究,弥补巴人民族文化精神研究的不足。 3、考察巴人尚武精神的成因,揭示巴人尚武精神研究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发展与巩固,对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强化的 卓越贡献,对提高国民素质、强化国防教育、促进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大价值。 关键词巴人,尚武,尚武精神,地位,文化表征,成因
【关键词】:巴人 尚武 尚武精神 地位 文化表征 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89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英文摘要4-18
  • 第一章 巴人民族精神体系及其核心18-37
  • 第一节 巴人发展的源流与巴文化的时空定位18-22
  • 一、巴人的源与流18-20
  • 二、巴文化的含义与选定20-22
  • 第二节 巴人文化的显著特征22-28
  • 一、巴人文化特征的学术归纳22-23
  • 二、巴人文化的显著特征23-28
  • 第三节 巴人民族精神体系28-34
  • 一、生存观念28-29
  • 二、爱国风范29-31
  • 三、巫教精神31-32
  • 四、天人合一观念32-33
  • 五、开放精神33-34
  • 第四节 巴人尚武民族精神的地位34-37
  • 一、尚武:巴人文化的显著特质34-35
  • 二、尚武:巴人文化的发展红线35-37
  • 第二章 巴人尚武精神的文化表征(上)37-63
  • 第一节 民族政权:巴人尚武精神的实体成果37-47
  • 一、帮助中原王朝建立大一统王朝37-39
  • 二、创建民族政权39-45
  • 三、参与其它政权的建立45-47
  • 第二节 大迁徙:巴人尚武精神的线形展示47-63
  • 一、巴人发源地的争鸣与选定47-49
  • 二、巴人的大迁徙49-60
  • 三、巴人大迁徙的原因及特点60-63
  • 第三章 巴人尚武精神的文化表征(中)63-98
  • 第一节 巴人军事集团的形成与构成63-65
  • 一、巴人形成问题的争鸣与选定63
  • 二、巴人先民军事集团的形成63-64
  • 三、巴人军事集团的形成64
  • 四、巴人军事集团的构成64-65
  • 第二节 巴人的主要军事活动65-79
  • 一、助黄帝逐鹿中原65-66
  • 二、助启攻益帝位之争66
  • 三、五姓之争,廪君主盟66-67
  • 四、巴蛇吞象,廪君称尊67-68
  • 五、巴方抗强殷68-69
  • 六、牧野兴师,,前歌后舞69-71
  • 七、争衡列国71-74
  • 八、白虎为害74-75
  • 九、平定三秦75-76
  • 十、讨伐羌乱76
  • 十一、反汉斗争76-78
  • 十二、李雄开国78
  • 十三、江淮大乱78-79
  • 第三节 巴人的军事体制79-81
  • 第四节 巴人的兵器工业81-88
  • 一、巴人兵器的发现与出土81-82
  • 二、巴人兵器的种类82-84
  • 三、巴人兵器的显著特征84-86
  • 四、巴人兵器工业的特点86-88
  • 第五节 巴人的军事技能88-89
  • 一、射术88-89
  • 二、剑术89
  • 三、水战89
  • 第六节 巴人主要的军事人物89-98
  • 一、廪君89-92
  • 二、盐神92-93
  • 三、鳖灵93
  • 四、巴蔓子93-94
  • 五、范目94-95
  • 六、田强95
  • 七、相单程95-96
  • 八、覃儿健96
  • 九、李特96-98
  • 第四章 巴人尚武精神的文化表征(下)98-116
  • 第一节 巴歌渝舞:巴人尚武精神的艺术再现98-107
  • 一、巴歌98-99
  • 二、巴舞99-106
  • 三、巴乐106-107
  • 第二节 白虎崇拜:巴人尚武精神的意识凝聚107-116
  • 一、虎武关系107-108
  • 二、巴人的白虎崇拜108-110
  • 三、巴人的白虎观念110-114
  • 四、白虎文化精神114-116
  • 第五章 巴人尚武精神的价值与功能116-123
  • 第一节 巴人尚武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互补价值116-118
  • 第二节 巴人尚武精神的民族价值118-120
  • 第三节 巴人尚武精神的现代价值120-123
  • 第六章 巴人尚武精神的成因123-142
  •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制约123-130
  •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低下130-134
  • 第三节 民族政策的影响134-136
  • 第四节 部落兵制的久存136-139
  • 第五节 多元文化的激荡139-142
  • 参考文献142-15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151-153
  • 后记153-15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军;;巴蜀青铜器虎纹饰的文化功能论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红芳;关公精神及其对当代习武人群的影响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2 邱嫦娟;巴人白虎图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22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22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b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