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寒山庙会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广西玉林寒山庙会文化研究
【摘要】:庙会的形成与发展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历史上庙会之所以如此繁荣是因为封建统治者利用庙会这样一种宗教集会形式来对人民进行思想上的控制和教化。伴随着庙会的不断发展,艺术、游乐、经贸等活动逐渐成为庙会活动的一部分,人们也从原来的娱神转向人神共乐,于是庙会成为了人与神灵对话场所,让人们的精神有了寄托。 玉林寒山庙会以寒山三圣为信仰神灵,以寒山顶庙和寒山大庙为祭祀场所,形成了在玉林地区影响较大的寒山庙会。本文试图通过对寒山庙会及寒山神灵信仰的分析研究,了解寒山神灵在玉林地区民众中的传播和影响,了解寒山村及周边村落的发展情况,弄清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寒山庙会正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为玉林当地的经济、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文一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说明了寒山庙会的选题来源和选题意义,简述了中国庙会和寒山庙会的相关研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式,即:田野调查和文献法。 第二章阐述寒山庙会的历史概况,本章分为寒山庙会建筑布局以及寒山三圣传说,寒山庙会的历史沿革以及近年来寒山庙会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高占祥在《论村落文化》中说道“村落文化,是以村落为依托,以生产和生活同意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即一定社会组织方式下的人群)为对象,以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为准绳,进而形成了典章制度、约束机制、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观念的一种文化模式。”只有了解了与寒山村有关的文化模式,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寒山庙会对于寒山村及周边村落的影响和文化意义。 第三章为介绍寒山庙会的活动过程描述,包括对寒山庙会酬神活动的描述,寒山庙会的游神活动描述,以及与寒山庙会相关的文娱活动的描述。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寒山庙会在玉林地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是对寒山庙会信仰文化分析,分为道教对寒山庙会信仰的影响,原始宗教对寒山庙会的影响,以及世俗神灵对寒山庙会信仰的影响。力求通过分析庙会信仰来剖析寒山庙会信仰对人们精神深层次的影响。 第五章是对寒山庙会的社会功能以及引导规范进行分析,通过对寒山庙会的规范引导来优化寒山庙会的生存发展环境
【关键词】:玉林庙会 寒山三圣 庙会文化 庙会信仰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9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9-10
- 二、 庙会研究及寒山庙会的研究现状10-11
- 三、 研究方法11-13
- 第一章 玉林市庙会分布及寒山庙会的地理人文环境13-20
- 第一节 玉林市的庙会分布及信仰族群13-17
- 第二节 寒山庙会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17-20
- 第二章 寒山庙会的历史概况20-28
- 第一节 寒山庙建筑布局及寒山三圣传说20-23
- 第二节 寒山庙会活动的历史沿革23-24
- 第三节 近年寒山庙会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24-28
- 第三章 寒山庙会仪式活动过程描述28-33
- 第一节 寒山庙会的酬神活动28-30
- 第二节 寒山庙会的游神活动30-32
- 第三节 与寒山庙会相关的文娱活动32-33
- 第四章 寒山庙会的信仰文化分析33-40
- 第一节 道教对寒山庙会信仰的影响33-34
- 第二节 原始宗教对寒山庙会信仰的影响34-37
- 第三节 世俗神灵对寒山庙会的影响37-40
- 第五章 寒山庙会的社会功能及规范引导40-46
- 第一节 寒山庙会的社会功能40-44
- 第二节 寒山庙会的消极因素及规范引导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49-54
- 在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54-55
- 致谢55-5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存芳;;民族地区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探讨——加快发展和壮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力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朱翠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万德权;陈兴亮;;藏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方金华;;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基本法律问题——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地为考察对象[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贾欣;;试论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7 宋燕鹏;张素格;;石家庄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调查研究之一——裕华区槐底村民间信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8 尹得举;叶苹;;西安mP灞河生态区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9 朱慧贤;;花腰傣的劳动生产民俗与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以捕鱼习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10 武抒祖;;远古心灵的一面镜子——甘肃会宁境内丧葬礼仪的巫术文化心理探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呼致伟;;解读七夕[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尉富国;;西部大开发与右江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马忠才;;宁夏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的民俗学、经济社会学视角——对同心县、利通区农村的实证研究[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风俗——兼论传统风俗与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海德;;中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民间信仰”概念的认知与检讨——附带论及中国社会中宗教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关系[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7 麻三山;;民俗文化村开发设计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C];2008年
8 文忠祥;;信仰民俗与区域社会秩序——以青海土族纳顿、醮仪、六月会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区域民族卷[C];2010年
9 冯雪红;张廷刚;;经济发展与文化生存——现代语境中原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10 钟伯清;;反生态民俗:生态问题的另一个视角[A];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胥文玲;明清闽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伟;民间传统体育赛事对乡镇、街道(社区)和谐发展的促进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邢玉梅;鲁迅与民俗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解晓旭;《常谈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莲纯;语文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永奇;广告影像批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王新艳;近代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对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借鉴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47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47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