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晚清内蒙古地区流民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09:23

  本文关键词:晚清内蒙古地区流民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晚清 内蒙古地区 流民问题


【摘要】:晚清内蒙古地区的流民问题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该课题研究属于对社会历史事物的纵切式研讨,以问题统领全局,而不是一般的叙事史。本文引入多学科、多角度分析方法,考证史料,综合研究,从中提出自己关于晚清内蒙古地区人口流入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本文除序言外,共由四个部分构成,计约5.8万余字。序言部分陈述了本文的选题及其意义、研究现状及基本史料、论述范围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在简述“流民”与“移民”概念之界定的基础上,分时段对有清一代内蒙古地区的人口流入现象进行了定性分析。本章第四节考证历史事实,提出了“清末放垦蒙地后的内蒙古地区人口流入的主体仍为流民而非移民”这一观点。第二章分别从流民产生、流向选择、流民容留三种视角对晚清内蒙古地区流民问题的根源进行了阐释、分析,批驳了“土地集中是近代流民产生的根源”的观点,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第三章基于大量史料的考证、分析,论述了晚清时期,流民社会经过与蒙旗社会的接触、交流、碰撞和磨合,逐渐与蒙旗社会构建起了一个文化嵌合、利益丛结、动态平衡的耦合机制。余论部分,从民族格局、行政管辖、生态环境等方面,引申论述了流民与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变迁,并对人口流动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晚清 内蒙古地区 流民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93
【目录】:
  • 序言6-8
  • 第一章 清代内蒙古地区人口流入概述8-16
  • 第一节 “流民”与“移民”--关于二者的概念界定8-10
  • 一、 辞书关于二者概念的解释8-9
  • 二、 学术界关于二者概念界定的研究9-10
  • (一) 有关流民9
  • (二) 有关移民9-10
  • 第二节 清前期内蒙古地区人口流入情况概述暨定性分析10-12
  • 第三节 1840-1902年内蒙古地区人口流入情况概述暨定性分析12-14
  • 第四节 1902-1911年内蒙古地区人口流入情况概述暨定性分析14-16
  • 第二章 晚清内蒙古地区流民问题溯源16-30
  • 第一节 流民之产生根源16-22
  • 一、 耕不足养,差赋苛重和人口压力16-19
  • (一) 耕不足养16-17
  • (二) 差赋苛重17-18
  • (三) 人口压力18-19
  • 二、 灾荒频仍,兵燹纷起和赈济无力19-21
  • (一) 灾荒频仍19-20
  • (二) 兵燹纷起20-21
  • (三) 赈济无力21
  • 三、 异质因素入侵21-22
  • 第二节 流民之流向选择22-26
  • 一、 生存可适度22-23
  • 二、 “职业”选择惯性23-24
  • 三、 地域亲近性24-25
  • 四、 晕轮效应25
  • 五、 政策导向性25-26
  • 第三节 流民之容留根源26-30
  • 一、 生计窘迫,容留私垦26-27
  • 二、 人口稀少,,竞争较小27
  • 三、 需求多样,经济多元27-28
  • 四、 佛理教化,仁以为济28-30
  • 第三章 流民社会与蒙旗社会的耦合与对抗30-43
  • 第一节 初来流民对蒙旗社会的适应30-34
  • 一、 渐习蒙俗,依附生存30-31
  • 二、 职业多样,艰辛谋生31-32
  • 三、 皈依基督,寻求庇护32-33
  • 四、 暂居心态,眷乡恋土33-34
  • 第二节 流民社会在内蒙古地区的成长34-38
  • 一、 心理认同,定居塞外34
  • 二、 社会构建,文化移植34-36
  • 三、 社会分化,强者谋权36-38
  • (一) 财富占有,社会分化36-37
  • (二) 需求趋升,强者谋权37-38
  • 第三节 流民社会与蒙旗社会的耦合38-40
  • 一、 经济生活,互相嵌合38-39
  • 二、 宗教文化,互相融会39-40
  • 第四节 流民社会与蒙旗社会的不和谐因素40-43
  • 余论 流民与内蒙古地区社会变迁及其相关问题的若干思考43-47
  • 一、 流民与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变迁43-46
  • (一) 民族格局43-44
  • (二) 行政管辖44-45
  • (三) 生态环境45-46
  • 二、 关于人口流动问题的反思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辞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润民;;内蒙古东西部方言语音、词法求同研究[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2 包美荣;;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音乐[J];内蒙古艺术;2011年01期

3 艾昕;;论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对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启示[J];前沿;2011年15期

4 李永伟;;明代河南流民的来源及其成因探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杨舒;;现代设计理念与具有内蒙古文化特色旅游图书的打造[J];内蒙古艺术;2011年01期

6 茯苓花;乌兰哈斯;;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蒙汉双语”教学工作情况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郝凤彩;;试论乌兰牧骑的文化属性及文化功能[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衣保中;张立伟;;清代以来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开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史学集刊;2011年05期

9 琴子;;送别[J];草原;2011年06期

10 白常山;苗春;;内蒙古蒙古语地名的特征及其英译策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山林;;从考古发现看内蒙古地区在元代东西交通中的地位[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C];1981年

2 宋桂英;潘进军;王德民;韩经纬;荀学义;;内蒙古夏季干旱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亦邻真;;内蒙古古代史中的若干问题[A];蒙古史研究(第二辑)[C];1986年

4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简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5 闫宾;卢士庆;;准地转Q矢量在08年夏季内蒙古一次大雨过程中的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张景明;;从物质形态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刘寿东;王磊;;内蒙古近50年干旱气候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彦琦;苏秉忠;宋建忠;;内蒙古地区幽门螺杆菌iceA基因型的分布[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9 杜密茹;高海霞;张若芳;巩秀峰;王义;;内蒙古地区马铃薯干腐病研究及防治[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10 徐亚娟;;内蒙古风寒指数气候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孟为;北京内蒙古携手合作创互补双赢[N];北京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西木;内蒙古俏销绿化用苗概况[N];中国花卉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玺 通讯员 梅刚;内蒙古“碳金融”谋求破局[N];工人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秀强 实习记者 宋霜;内蒙古重新定位:战略规划或年底出台[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中山大学在读历史学博士 谢小强;城市冷漠:政府冷漠的必然[N];东莞日报;2011年

6 特约记者 郎庆春 百音;内蒙古移动文明短信传递量突破3000万[N];通信产业报;2010年

7 记者 郭成林 编辑 邱江;申华控股 内蒙古投资新风电项目[N];上海证券报;2010年

8 张宇;党在内蒙古立政之初的珍贵资料[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9 马亚雄;用勇气和智慧赢得未来[N];人民邮电;2007年

10 记者 菅月清 景志滨;内蒙古电网稳度首轮负荷高峰[N];华北电力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俊;内蒙古草原地带游牧生计方式起源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马强;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3 童永生;中国岩画中的原始农业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文平;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刘青瑜;近代以来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1865-1950)[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张_g;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地区传教活动研究(1865-1911)[D];暨南大学;2006年

7 任其怿;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1931年-1945年)[D];内蒙古大学;2006年

8 刘志华;内蒙古地区野生罗布麻遗传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9 包英华;蒙古族现代小说社会性别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张璞;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馥瑛;晚清内蒙古地区流民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吕利琴;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3 任刚;内蒙古绿色食品产业的SWOT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4 蔡琦;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耕地质量及影响因子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小猛;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阿荣娜;内蒙古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董海飞;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单位女性就业及职业性别隔离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海全胜;近两年内蒙古沙尘暴遥感监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9 阿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路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毛启霞;对我国蒙古族学校实施民族体育项目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52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52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