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铁摩尔对新疆地区的考察与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拉铁摩尔对新疆地区的考察与研究述评
【摘要】: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边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基于实地考察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其所著述的一系列学术著作也成为了今日边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边疆史研究可谓是拉铁摩尔研究的重中之重,而有关新疆地区的研究也被视作其边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其新疆地区的考察经历,梳理有关新疆地区的研究成果,总结其新疆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拉铁摩尔新疆研究的影响及不足,从而使得学术界对于拉铁摩尔的新疆研究有一个相对整体全面的了解。本论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章主要是对拉铁摩尔进行简单的介绍,随后梳理国内外对拉铁摩尔边疆学,特别是新疆地区的研究现状,指出学术界关于新疆地区研究的创新及不足,强调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以拉铁摩尔的新疆考察为引导,梳理总结其研究成果,使得读者对拉铁摩尔的新疆考察有全局性的认识和了解。第二章主要是关于新疆内部形态的探究。笔者主要基于四个视角,即绿洲分类、社会结构、贸易发展和绿洲与中国、草原间的互动关系,对其进行分析论述。由此看出,拉铁摩尔关于新疆地区的研究是采用一种内部主义的分析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新疆自身独具特色的发展史。第三章阐述新疆的地缘政治作用。本文从中国及国际两大视角对拉铁摩尔关于新疆地缘政治作用的论述作一简要剖析,突出新疆地区作为“亚洲枢纽”的重要性。第四章则是对新疆民族及宗教问题的论述。新疆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学者的拉铁摩尔自然也无不例外地将这一问题作为其新疆考察研究的重点。他不仅认识到新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而且他有关解决新疆民族问题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为我们今日制定对新疆地区政策提供了蓝本。第五章则是对拉铁摩尔中国新疆考察研究的评价。在这一章中主要分析其新疆研究所带来的影响和存在的不足。第三部分是结语,在这一章中笔者力图梳理总结前文所论述到的拉铁摩尔在新疆地区考察的理论成果,肯定拉铁摩尔新疆考察在学术界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拉铁摩尔 边疆学说 新疆考察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20
- (一)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8-9
- (二) 欧文·拉铁摩尔及其边疆研究9-15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8-20
- 一、拉铁摩尔的新疆考察经历及成果20-28
- (一) 拉铁摩尔的新疆考察经历20-25
- (二) 拉铁摩尔的新疆考察成果25-28
- 二、拉铁摩尔对新疆绿洲社会的认识28-39
- (一) 绿洲的分类和影响28-31
- (二) 别具特色的绿洲社会结构31-33
- (三) 绿洲社会的贸易发展33-36
- (四) 绿洲与中原、草原间的互动关系36-39
- 三、关于新疆地缘政治作用的分析39-51
- (一) 中国边疆视域下的新疆地缘政治重要性39-43
- (二) 全球视域下的新疆地缘政治重要性43-51
- 四、拉铁摩尔对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51-62
- (一) 对新疆民族的划分51-57
- (二) 有关新疆民族问题的论述57-59
- (三) 关于新疆宗教的阐述59-62
- 五、拉铁摩尔新疆研究的影响与评价62-69
- (一) 拉铁摩尔新疆研究的影响62-66
- (二) 拉铁摩尔新疆史研究的局限66-69
- 结语69-71
- 参考文献71-7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7-78
- 致谢78-81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8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虎;;历代屯垦绩效对民国新疆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宏伟;佟训舟;;从特纳到拉铁摩尔——边疆史研究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特力更;张骁;;旅游经济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分析——以蒙古族游牧文化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5 ;渝中区:向“内陆香港”挺进[J];重庆与世界;2012年01期
6 罗佳;;清代西域地名的功能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孙丽萍;王文奇;孙兴杰;;“东北亚区域秩序研究”笔谈[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8 吴原元;;试述1950年代至1970年代海外汉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及启示[J];东方论坛;2011年02期
9 葛兆光;;边关何处?——19、20世纪之交日本“满蒙回藏鲜”之学的兴起及其背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李崇辉;;北方森林——游牧民族美术的教育与传播探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2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3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4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5 胡玉春;;边缘地带文化互动的历史记忆——以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九辑)[C];2012年
6 王勇;;长城、寺庙与围栏——中国/国家建构的产权政治学[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7 黄益;;游牧与农耕概念辨[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4期[C];2013年
8 阿拉坦宝力格;;生态文明建设与干旱区域水资源管理的人类学思考[A];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C];2013年
9 朱金春;;边疆政治:主体、行为与过程[A];华西边疆评论(1)[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友庭;晋藩屏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晓伟;热河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培;和硕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4 陈X;西汉河南郡军事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少虎;民国时期新疆经济积弱对西北边疆安全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戴宁;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庞济燎;近代以来桂东南禽畜养殖的发展与农村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毛咏雪;李白边塞诗论析[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姜爱红;明代蒙古南下“扰边”探析:1436~1464年[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刘旖旎;狼传奇的文化接受[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54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5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