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街区,社区,及城市景观:东平巷的文化意义变迁

发布时间:2017-10-03 16:50

  本文关键词:街区,,社区,及城市景观:东平巷的文化意义变迁


  更多相关文章: 街区 意义构建 民族志 叙述 话语 地方志 东平巷社区


【摘要】: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街区都是中国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语有云:远亲不如近邻。在古代街区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主要包括里,坊,街,邻,保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还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着当时社会的经济及社会状况。中国古代街区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对传统地方志的解读。本文的地方志研究主要围绕清代丁丙编著的《武林坊巷志》,这部方志是研究杭州地方文化的重要史料来源。在阅读地方志的时候,作者的一个重要的线索和主题就是“忠孝所在,寸土皆香”,因为自南宋开始,地方志的道德教化作用逐渐显露,以至到后来成为其主要的功能之一。阅读古代地方志,可以为我们思考地方意义的形成提供新的视角。地方志写作中地方的意义是如何构建的?这种写作方式又对当地的居民和当地的政府以及城市空间的意义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的“里仁观”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街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现代中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一些“破旧”的房子被大量的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层的居民区,生活居住在居民区中的人住在一幢楼里却彼此互不相识。带着“古代地方志及古代文献中街区的意义是被如何构建的”,“现代的城市社区又是如何被当地居民和当地政府所解读的”两个问题,作者在杭州的东平巷社区展开了近半年的人类学研究。通过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作者大量采访了当地的百姓,阅读当地古代方志,参与当地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在话语的视角下,作者试图跳出现代人对地方志和现代社区的理解,通过传统的中国式叙述方式来对不同时期的城市街区意义的构建进行解读。
【关键词】:街区 意义构建 民族志 叙述 话语 地方志 东平巷社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9-15
  • 1.1 Background10-12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2-13
  • 1.3 Thesis Structure13-15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15-27
  • 2.1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15-18
  • 2.2 Urban Landscape18-20
  • 2.3 Place and Language20-22
  • 2.4 Cultural Heritage22-24
  • 2.5 Cultural Memory24-27
  • Chapter Ⅲ Research Methodology27-33
  • 3.1 Ethnography as a Way of Data Collection27-31
  • 3.1.1 Approaching Dongpingxiang Community: Challenges and Reflections28-30
  • 3.1.2 Collecting Text from the Local Gazetteers30-31
  • 3.2 Writing as an Ethnographic Inquiry31-33
  • Chapter Ⅳ Analytical Framework33-40
  • 4.1 Critical Discourse as 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33-36
  • 4.2 Narrative as a Way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Understanding36-38
  • 4.3 Subtl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Chinese Mode of Narrative38-40
  • Chapter Ⅴ Neighborhood of Benevolence in the Confucian Perspective40-50
  • 5.1 A Genealogical Study of Neighborhood in Ancient China40-45
  • 5.2 Confucian idea of the Neighborhood: a Place with Benevolence45-48
  • 5.3 Discussion48-50
  • Chapter Ⅵ Interpreting Dongpingxiang from the Local Gazetteers50-69
  • 6.1 The Origin of Difangzhi or Local Gazetteer Writing50-55
  • 6.2 The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Dongpingxiang (or Dongpingmiao xiang)55-63
  • 6.3 The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Jishanfang xiang (or Baisuili)63-67
  • 6.4 Discussion67-69
  • Chapter Ⅶ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Neighborhood to Community69-81
  • 7.1 From Neighborhood to Community70-71
  • 7.2 The construction of neighborhood space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80s71-76
  • 7.3 The Modern Community and the Role of Public Space76-81
  • Chapter Ⅶ Conclusion81-85
  • Bibliography85-92
  • Appendix92-1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蔡婷;;福柯空间、权力、知识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2 吴宗杰;余华;;《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侯松;吴宗杰;;“古迹”与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解读[J];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01期

4 吴宗杰;;重建坊巷文化肌理: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02期

5 吴宗杰;姜克银;;中国文化人类学的话语转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社区──兼论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的折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965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65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4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