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5:33
本文关键词: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
【摘要】: 本论文从青岛城市发展的目标、规划、措施、动力、阻力、作为、效果、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发展。100多年前,青岛的殖民地化引发了青岛的城市化,开启了青岛的现代化。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的青岛,由德国人规划、建设管理,输入了先进的近代化城市理念,并逐步适用中国国情,在中国人的参与和作用下,青岛城市不断发展完善。德占青岛城市发展富于开拓创新,奠定了近代化城市基础,构成了中德之间特殊的对话与交流,演绎了中国近代史上“二律背反”现象。这是一个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殖民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具有主导性,影响着青岛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格局。 青岛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近现代有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本文论证了1898—1914年间青岛的城市发展,显示了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城市发展的个性与共性。首先,青岛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与历史文化环境与条件为青岛近代发生的一切准备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变化的根据,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使历史的可能变成现实。其次,德国军事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双重作用,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屈辱、痛苦和磨难,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峙、中德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表现为双方各种形式的对抗、缓和、以及妥协与合作等伴随着青岛城市发展的诸多历史作为与交互作用。最后,青岛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德共同努力的成果,它凝聚着中德文化的结晶与聪明智慧,同时也浸淫着青岛人民的血泪,是多种因素和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动态过程,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和中西融合的发展结果揭示了独特的青岛城市发展道路。 本文共分3部分,包括绪论、5章正文和结语。 绪论阐释论文选题及相关问题和青岛地区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环境,说明了青岛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重要性和传承性,该部分探讨了青岛的历史渊源与近现代的历史性巨变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德国殖民统治和青岛城市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环境和条件。 第一章主要论述德国在青岛殖民地经营与城市发展中的“远大目标”,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商业和文化上对青岛城市发展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模范殖民地”和“军事商业中心”这些别有用心“具有较高诉求的”规划和设想使青岛在面临巨大挑战和灾难之时,又邂逅了发展的契机,赋予了青岛“特殊的使命和价值”。 第二章主要论述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后,德国在青岛进行的殖民地经营,包括在政治制度、军事防御、城市管理、法律制度、城市用地、经贸政策与文化等方面大政方针的构建,论证了这些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及法律化、制度化等建设对青岛城市发展的奠基作用,指出这些资本主义制度层面的移植和输入打破了青岛封建统治的禁锢,使其接触到一个不同以往的世界。 第三章论述港口、铁路的建设对于青岛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繁荣、工业发展和城市腹地的形成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指出了青岛港路一体的自由港区经济体系对青岛城市本身及其腹地和山东半岛以及华北的巨大影响。港口与铁路等现代化城市物质和经济体系的建构使青岛具有了强大的优势,在当时华北和山东特殊的历史时空下发挥了格外突出的作用。 第四章论述青岛近代化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建构,指出科学的城市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绿化环保、公益事业、效率化等现代化城市理念与举措给青岛带来了不同反响的城市发展,从而传播了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启动了青岛的现代化,引发了“传导性巨变”。与此同时,青岛的殖民地商业城市文化逐步形成,而中国的民族商业文化传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在这一过程中,中德文化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从而使其具有了较多的近代化城市特征。 第五章分析研究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兴起与发展的特征,认为青岛的兴起具有显著的突变性与灾变性、输入性与外源性特征,从而又使得青岛的城市发展表现出殖民性与民族性、现代与传统、欧化与本土化并存的尖锐矛盾对立,这种矛盾对立最终也成为城市突出的二元矛盾对立特征。 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全文,讨论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动因、本质和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的发展道路,揭示了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其中包括内因与外因,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时间、空间与文化因素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当时国内外的条件决定了青岛城市发展的道路和特征,从而使青岛得到了发展的契机、发挥了潜在的优势,形成了发展的合力。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青岛城市发展的道路演绎了中国近代史上普遍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显示了德国在青岛的开拓与开发,以及中德之间的交互作用,最终呈现出中西融合的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发展 殖民地 近代化城市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5
- 绪论15-26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架构15-21
- 1. 学术回顾与论文选题15-18
- 2. 运用的史料18-19
- 3. 研究内容与行文结构19-20
- 4.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0-21
- 二、近代青岛的社会生态背景21-26
- 1. 地理与社会环境21-24
- 2. 青岛设防建制与德国占领青岛24-26
- 第一章 德国“模范殖民地”与军事商业中心26-38
- 一、“模范殖民地”26-33
- 1. “胶澳租借地”与“模范殖民地”26-30
- 2. 所谓“模范殖民地”的评价问题30-33
- 二、军事与商业中心33-38
- 1. 军事中心33-35
- 2. 商业中心35-38
- 第二章 殖民化的城市管理制度38-73
- 一、德式军事殖民体系的确立38-42
- 1. 军事殖民体系的特征38-40
- 2. 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筑40-42
- 二、高度自治的城市管理制度42-48
- 1. 有效的城市自治管理模式43-46
- 2. 法律化、制度化的城市管理46-48
- 三、胶州土地法规与税制的创立与实施48-62
- 1. 胶州土地法规的创立48-56
- 2. 胶州土地法规的实施56-58
- 3. 土地赋税政策的杠杆作用58-62
- 四、贸易政策与“独立文化政策”62-73
- 1. 种族歧视与贸易政策62-68
- 2. “独立文化政策”68-70
- 3. “文化引导贸易”的殖民战略70-73
- 第三章 港、路一体的自由港经济体系73-97
- 一、港口与铁路的兴建73-77
- 1. 港口建设73-75
- 2. 铁路建设75-77
- 二、港、路一体的自由港区经济建设77-97
- 1. 自由港区经济体系的构建77-81
- 2. 商业的繁荣与发展81-89
- 3. 基础工业的兴建与发展89-93
- 4. 城市与腹地的形成93-97
- 第四章 近代化城市与城市文化97-130
- 一、近代化城市建设97-108
- 1. 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97-99
- 2. 高起点、高标准与高投入的城市建设99-104
- 3. 绿化环保、公益事业与效率化城市发展104-108
-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现代化的启动108-115
- 1. 现代科技文化的传播109-111
- 2. 现代化的启动与“传导性巨变”111-115
- 三、商业城市文化的形成与构建115-130
- 1. 殖民地商业城市文化的形成115-118
- 2. 民族商业文化传统的传承118-122
- 3. 中德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122-130
- 第五章 青岛城市兴起与发展特征130-147
- 一、城市兴起特征130-137
- 1. 突变性与灾变性130-131
- 2. 输入性与外源性131-137
- 二、城市发展特征137-147
- 1. 殖民性与民族性137-140
- 2. 现代与传统140-143
- 3. 欧化与本土化143-147
- 结语 青岛城市发展的道路147-178
- 参考文献178-188
- 学习期间发表的主要著述188-189
- 后记189-19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童乔慧;张洁茹;;青岛平民文化的博物馆——里院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1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树华;“中心”与“边缘”:青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189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68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6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