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开发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22:41
本文关键词:河湟地区开发史研究
【摘要】:河湟地区地大物博,人烟稀少,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是进行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较为理想地区,理应成为青海地区农业开发史和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关键和重点区域。经过两汉和初唐的极度繁荣之后,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河湟地区甚至整个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缓慢。虽然在明清的时候河湟地区的农业开发呈现回潮之势,但河湟农业的颓势格局已基本确定下来,一直都作为贫瘠和荒凉的代名词。 本文通过对河湟地区的农业开发问题进行探讨,对此区域在全国政治历史背景中所处的位置、中原王朝对此区域的经营方略、民族和人口的迁徙和移置、水利建设的兴废、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开发范围的变迁、农作物耕种和分布的变化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冀尽可能地去复原河湟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在各历史开发时期的概况,并对在人类农业开发和利用的影响下河湟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以及生态环境是如何反作用于农业开发过程的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 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关于河湟地区区域特征和区域范围为农业开发带来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河湟地区各历史时期农业开发的历史演变和作用机制。同时也分析了农业开发给当地所带来的环境效应,指出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是导致如今青海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阐述了特定历史时期河湟地区民族和人口的迁徙和移置,农作物结构的改变,独特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以及水利建设的兴废,力图尽可能地去复原河湟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在各历史开发时期的概况。 第四章,论述明清时期河湟地区的农业政策调整方式和成效。河湟地区地势较低,气候温暖,物产丰饶,人口众多,故适于农作以及盛产优良牧草。河湟作为历史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击、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区,势必成为政府安稳民心、巩固边防的西北哨所。研究这一区域的农业政策,有助于深入了解明清国家机器之于西北边防的经营方略以及青海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时也为今天西北大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第五章,河湟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势必与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相联系,但更与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有关。最主要的因素是在承受人口压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一味加大农业生产的比重,而导致农、林、牧生产结构严重失调。
【关键词】:河湟地区 农业开发 农业政策 生态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9;F3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11-12
- 1.1.1 选题目的11-12
- 1.1.2 选题意义12
- 1.2 选题的依据12-14
- 1.2.1 理论依据12-13
- 1.2.2 现实依据13-14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4-18
- 1.3.1 河湟民族人口史14-15
- 1.3.2 河湟农业经济史15-16
- 1.3.3 河湟区域开发史16-17
- 1.3.4 河湟生态环境史17-18
- 1.4 研究内容18
- 1.5 研究方法18-19
- 1.5.1 文献研究法19
- 1.5.2 历史地理研究法19
- 1.5.3 综合分析法19
- 1.6 创新之处19-21
- 第二章 河湟地区开发的自然环境21-28
- 2.1 自然地理条件21
- 2.1.1 区域范围21
- 2.1.2 区域特征21
- 2.2 生态环境现状21-23
- 2.2.1 人口压力大22
- 2.2.2 结构不合理22
- 2.2.3 土地沙漠化22
- 2.2.4 自然灾害多发22-23
- 2.2.5 土壤盐渍化23
- 2.2.6 水污染严重23
- 2.3 环境变化成因23-28
- 2.3.1 土地承载不足24-25
- 2.3.2 水土流失加剧25-26
- 2.3.3 黄河水患严重26
- 2.3.4 自然灾害频仍26-28
- 第三章 河湟地区开发的技术28-38
- 3.1 调整作物结构28-31
- 3.1.1 粮食作物构成的变化28-30
- 3.1.2 经济作物构成的变化30-31
- 3.2 耕作栽培技术31-33
- 3.2.1 牛耕铁犁的划时代意义31
- 3.2.2 水碓和水磨技术的推广31-32
- 3.2.3 土地耕作技术的深化32-33
- 3.3 政府开发行为33-38
- 3.3.1 赵充国河湟屯田33-34
- 3.3.2 明王朝军屯制度34-36
- 3.3.3 渠道建设、修葺故渠36-38
- 第四章 河湟地区开发的政策调整38-46
- 4.1 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38-41
- 4.1.1 异于内郡的特殊政治制度38-39
- 4.1.2 移民屯田无法任意拓展39
- 4.1.3 茶马互市、以茶易马39-40
- 4.1.4 土留参治、以流治土40
- 4.1.5 僧徒划导、政教合一40-41
- 4.2 农业政策调整的方式41-44
- 4.2.1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41-42
- 4.2.2 劝课农桑、传授技艺42
- 4.2.3 广置军屯、垦殖荒田42-43
- 4.2.4 兴修水利、抗旱排涝43-44
- 4.2.5 改进农具、推广农技44
- 4.3 农业政策调整的成效44-46
- 4.3.1 强化地区统治、巩固西北边防44
- 4.3.2 改变民族构成、加深交流联系44-45
- 4.3.3 推动经济发展、促使文化繁荣45-46
- 第五章 结论46-51
- 5.1 区域生态建设46-49
- 5.1.1 加强危机意识46
- 5.1.2 优化资源配置46-47
- 5.1.3 开发保护并举47
- 5.1.4 调整结构、高效利用47-48
- 5.1.5 控制人口、科学决策48
- 5.1.6 重视动态监测48
- 5.1.7 建设信息网络48-49
- 5.2 发展生态农业49-51
- 5.2.1 合理布局49
- 5.2.2 扩大植被49
- 5.2.3 治理草原49-50
- 5.2.4 开发能源50
- 5.2.5 生物保护50-51
- 参考文献51-56
- 致谢56-57
- 作者简介5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亚婷;基于湟水谷地聚落演变的乡村社区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79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7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