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2:30
本文关键词: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研究
【摘要】: 长江三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又极其特殊的地方,它是一条大动脉,将我国东西部连接起来。在三峡工程竣工,三峡库区蓄水即将达到175米水位线的时候,曾经留下过灿烂文明痕迹的地理信息,将被部分淹没在水下,为此展开抢救性的研究势在必行,《长江三峡历史地图再现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本文作为《长江三峡历史地图再现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梳理清代长江三峡地区的基本陆路交通路线,尽量做到复原陆路交通路线的基本概况,为《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的编绘提供详尽准确的地理资料。论文第一部分解释了选题原由,充分说明了对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的研究是极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论文第二部分对清代长江三峡地区的基本陆路交通路线做了详细考证。这一部分分别考证了长江三峡地区通往湖北、陕西、四川、贵州的各条大路和小路,同时还对区内十六个县的县际和县内陆路也做了考证,详细勾勒了它们的线路走向。论文第三部分,简要分析了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认为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呈现道路走向方面,沿河筑路情况明显、道路框架方面,清代三峡东西向的主要道路地位上升,取代三峡地区传统的南北向川陕道路的地位,交通枢纽方面,多层次、网络化交通枢纽格局已经出现等特点,同时,还分析了影响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关键词】:清代 长江三峡地区 陆路交通 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12;K24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4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9
- 二、重难点及创新9
- 三、文献综述9-12
- 四、概念界定12-14
- 第二章 本区往湖北交通路线14-38
- 第一节 大路14-25
- 一、北岸大道(重庆府巴县至宜昌府东湖县驿路)14-23
- 二、南岸大道(湖北利川至宜昌府大路)23-25
- 第二节 小路25-38
- 一、往湖北利川诸路25-28
- 二、往湖北施南府诸路28-30
- 三、往湖北建始县诸路30-31
- 四、往湖北鹤峰县路(绿金大道)31
- 五、往湖北竹山县路(大宁至竹山路)31-32
- 六、往湖北竹溪县路(大宁至竹溪路)32
- 七、往湖北房县诸路32-35
- 八、往湖北保康县路(兴山至保康路)35-36
- 九、东湖县往湖北诸路36-38
- 第三章 本区往陕西交通路线38-45
- 第一节 大路38-39
- 一、洋渠古道38
- 二、涪垫路(荔枝道)38-39
- 第二节 小路39-45
- 第四章 本区往四川交通路线45-50
- 一、东大路45
- 二、小川北路45-50
- 第五章 本区往贵州交通路线50-55
- 第一节 大路50-51
- 第二节 小路51-55
- 一、巴县往正安路51-53
- 二、石硅往彭水路53
- 三、酆都至彭水路53-54
- 四、酆都至武隆路54
- 五、涪州往彭水路54
- 六、涪州往南川路54-55
- 第六章 本区内县际交通路线55-83
- 一、长寿县55-58
- 二、涪州58-59
- 三、忠州直隶州59-62
- 四、酆都县62-63
- 五、石硅直隶厅63-64
- 六、垫江县64-66
- 七、梁山县66-67
- 八、万县67-68
- 九、开县68-69
- 十、云阳县69-71
- 十一、奉节县71-74
- 十二、巫山县74-75
- 十三、大宁县75-76
- 十四、巴东县76-77
- 十五、归州77-83
- 第七章 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特点及其影响因素83-90
- 第一节 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特点83-87
- 一、道路走向方面,沿河筑路情况明显83-84
- 二、陆路交通网络格局方面,东西向的主要道路地位上升,取代传统的南北向的川陕道路84-85
- 三、交通枢纽方面,多层次、网络化交通枢纽格局已经出现85-87
- 第二节 长江三峡地区清代陆路交通网络影响因素87-90
- 一、自然因素87-88
- 二、社会经济因素88-90
- 参考文献90-95
- 附录95-96
- 后记96-9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波,王双怀;西部交通的历史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珂;明代四川省急递铺的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0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00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