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汉族地区婚姻习俗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6:09
本文关键词:清代四川汉族地区婚姻习俗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婚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而产生的人类特有的行为,人们在婚姻缔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称的规矩,这就是婚俗。婚姻习俗的内容多种多样,因时不同,因地而异。这种不同的风俗可以反映出当地社会、经济的差异。 明清之际,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经过明末的战乱,四川人口十不存一,政府被迫通过移民来巩固统治,大规模的移民在填补四川人口缺失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与习俗,使得四川当地的风俗带上了移民的色彩,为四川的风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长期居住在四川盆地的汉族人民在缔结婚姻时,通常由父母作主,媒人撮合,采用六礼结为夫妇,处处体现着经济交往关系与社会学的意义。 本篇硕士论文以历史风俗地理中的婚姻习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清时期四川汉族社会在缔结婚姻时的一些习俗及其区域差异,并试图解析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本文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了选题缘由及意义、概念界定、学术史回顾并对研究的重难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的内容,基本上复原了清时期四川汉族婚俗的情况,展现了婚前缔约、迎娶及婚后风俗的面貌,并通过归纳婚俗的组合特征将四川地区分为三个大区:川东川北婚俗区体现出了荆楚文化特色,川西婚俗区统一性较强,内部差异小而川南婚俗区古朴风俗较多,在这些大区下又进一步分为十一个亚区,归纳出各个亚区的特征,进而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了各个地区的区域特色。 第三部分是本篇文章的有益补充,主要是对影响四川汉族聚居区婚俗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资料的整理研究发现,这种分布特点是由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多为地形、地貌、气候的影响,而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移民、民族、行政区划、社会风气等。
【关键词】:清代 四川汉族 婚姻习俗 区域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92.22;K24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7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9-10
- 二、概念界定10-11
- 三、学术史回顾11-15
- 1、通史性的研究11-12
- 2、断代史性的研究12-14
- 3、四川地区婚姻习俗研究14-15
- 四、研究的难点及研究方法15-17
- 1、研究难点15-16
- 2、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 清代四川汉族地区婚姻习俗17-31
- 一、婚前缔约习俗17-22
- 1、请媒人17-18
- 2、纳采求亲18
- 3、合婚18
- 4、插香定婚18-19
- 5、聘定19-20
- 6、交换婚书20
- 7、报期20-21
- 8、置办嫁妆21-22
- 二、迎娶习俗22-26
- 1、冠礼、笄礼(上头)22-23
- 2、坐歌堂、哭嫁23-24
- 3、亲迎24
- 4、送亲24-25
- 5、回车马25
- 6、拜堂25
- 7、入洞房、合卺、撒帐25-26
- 8、闹洞房26
- 三、婚后习俗26-31
- 1、庙见、拜大小26-27
- 2、回门27-31
- 第二章 清代四川汉族地区婚姻习俗的区域差异及特点31-53
- 一、川东、川北婚姻习俗区31-41
- 1、保宁府、太平厅亚区31-33
- 2、绥定府、顺庆府、忠州亚区33-36
- 3、重庆府、泸州北部亚区36-38
- 4、夔州府亚区38-39
- 5、酉阳州、石柱厅亚区39-41
- 二、川西婚姻习俗区41-45
- 1、成都府、邛州、绵州、龙安府东南部亚区41-44
- 2、潼川府亚区44-45
- 三、川南婚姻习俗区45-53
- 1、宁远府亚区45-46
- 2、雅州府东部亚区46-48
- 3、眉州、资州、嘉定府亚区48-50
- 4、叙州府、叙永厅、泸州南部亚区50-53
- 第三章 清代四川汉族婚姻习俗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探析53-59
- 一、自然、经济因素53-54
- 二、移民因素54-55
- 三、民族因素55-56
- 四、行政区划因素56-57
- 五、社会风气因素57-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71
- 后记71-72
- 附图72-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琳;明清徽州女子婚龄浅探——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王世达 ,陶亚舒;巴蜀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当代四川文化发展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3 杨耀健;;巴渝婚俗的地域文化内涵[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白俊奎;;渝、川、湘、鄂、黔、滇“回车马神”风俗研究——兼论“回车马神”风俗与民间花鼓表演的关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李W,
本文编号:1010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10891.html